道家超脱名言(道家思想的名言)
时间:2022-04-18 15:1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国学书舍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道家超脱名言(道家思想的名言)
1.道家思想的名言
1、和3差不多的意思,都讲的是辩证看待事物。
2、反复循环的理念,老子的思想体现的不适很多。抱歉,没有找到这个。
3、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有道德的人不认为小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弃它,因为小小的好事积累起来就成了大的好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节选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题解:这篇是老子的方法论,论证柔弱胜刚强的自然辩证关系。正在生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东西,而走下坡路的东西都是刚强至极走向反面的东西。这是从大自然万物的生机来说明的。所以说从趋势看,刚强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万物生存的路途。比喻之人世,社会之于国家,弱势的一方会渐渐处于优势,太过刚强则会走向反面,就像那些自恃强大而用兵逞强的国家一样,会走向反面。治理国家,手段太强硬会适得其反,柔弱的政治方法才会与社会共振和谐。
淮南子》泰族篇中有“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2.道家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放得下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以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扩展资料:
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影响了庄子。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纪晓岚曾评价道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言其悠远、海纳,赞其丰广、细腻。中国文化中,最飘逸清扬智达慧睿的就是道家。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3.道家名言是什么
道家经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 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
4.儒家“超脱、居高视下,不困于物”的名言,详细,详细,亲
汉代以前,《论语》中关于德行的言论都可以算,比如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汉代以后,儒家盛行,士大夫的话就基本都算了,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庄子:不刻意强求,一切顺应自然,才得坦然人生
庄子:不刻意强求,一切顺应自然,才得坦然人生。
一切随缘,“随缘”这个概念,其实是佛家所提出来的,随缘也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也是符合了道家中所说的“无为而治”。
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包括荣誉,包括财富等等,用一种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不强求不排斥的一种态度来对待,才是无为之念的最好状态。
当你真正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那么外在的荣耀和财富,当拥有的时候对于你来说是一种幸福,当你没有拥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也不会因为过于的强求,而出现沮丧和痛苦。这样的一种坦然,其实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一个事情。
生活中有一些人,把自己的幸福放在追求于外在的事物上面,但是并不知道,当你真正的看淡外在的事物,既来之则安之,不强求不违逆的时候,才能使在内心有一份坦然,才是真正的幸福根本。
在《庄子》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尧到华这个地方去巡游,华地守封疆的人就说:圣人,请接受我的祝福,祝福你长寿、富有、多子。
尧这个的时候就说:不必了。
这个时候,守护封疆的人就说:长寿、富有和多子都是很多人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这是为什么呢?
尧说:多子会忧虑,富有就会麻烦,长寿会有屈辱,这三个东西不能用来修身养性,所以我就推辞了。
守护封疆人就说:我把你看作圣人,如今你竟然是个君子。
这是《庄子》中文章中的一个片段,很多人看到这里觉得尧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是拒绝了长寿富有和多子,这不是一种心性淡然的态度吗。
其实在《庄子》中就认为尧的态度,是并不符合道的智慧的。因为我们刚才所说的道的智慧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刻意强求也不拒绝。而尧拒绝了这些事情,则是出于担心这一些事情给自己带来恐惧,从而谢绝了这些事物。
这看似是一种超脱世俗,但是实际上还是权衡利弊之后的取舍,这并不符合道家思想所说的,对于富有、多子、长寿顺应自然坦然接受的一个状态,所以在《庄子》的故事中,庄子就把尧从圣人降到了君子的地位之上。
《庄子》的提倡观念其实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虽然说刻意的追求长寿、多福、多子不利于修道,但是也不能把长寿、富贵、多子这一些事情当作负担所拒绝。正确的一个态度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来之则安之,以顺应的态度顺其自然的接受。
不管是对于什么样的事物的一个观念,其实都不应该过度的权衡利弊而且有取舍的念头,否则是一种执念了,这些东西也会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
就好像《庄子》故事中所说的,尧是因为害怕长寿富贵多子这一些事情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起了戒俱之心才去拒绝,这也是因为自己的执念,这也成了自己内心的一个负担。
想要真正洒脱从容,那就是顺其自然坦然接受,不违逆,不排斥,当然也不会强求。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这一篇章的国学智慧怎么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