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的三言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0 23:24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盐城风清气爽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醒世恒言》十金句,人能百忍自无忧,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盐城风清气爽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冯梦龙的三言经典语录1
道德经一老子正能量语录要真正地理解中国文明,就要发现和了解中国经典,进入古老圣哲的灵魂本身。本平台将会把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守望者们的“《道德经》解读”带给大家,让大家深入了解《道德经》,找寻回属于自己的灵魂,找寻回属于这个社会的灵魂!
公众号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警世通言》和《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称为“三言”,为冯梦龙编纂的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醒世恒言》全书共四十则故事,题材来源丰富,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史传和唐、宋小说。大多数作品仍是婚姻恋爱这个主题。全书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
1、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意思是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挫折,要想有一千个好日子是很难的;就像花儿一样,它的美不能持久,最久也不过百日。
2、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意思是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
3、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意思是做事不经过反复考虑,仓促而行,就容易出现差错,就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
4、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意思是宁可做太平盛世的狗,也不做战乱时代的人。
5、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意思是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的。
6、衣冠未必皆男子,巾帼如何定妇人?
意思是穿戴衣冠的不一定都是男子,佩戴巾帼的不一定都是女人。
7、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意思是富贵本来不能生根,都是要从勤俭中才能得到。
8、运退黄金失色,时来铁也生光。
意思是不走运的时候,黄金也不值钱;好运来的时候,生铁也生光彩。
9、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
意思是人的利害、祸福,有时由自己的言语决定。
10、言可省时休便说,步宜留处莫胡行。
意思是该说的话要说,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要乱说;该做的事可做,不该做的事万不做。
冯梦龙的三言经典语录2
1、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冯梦龙《醒世恒言》
2、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冯梦龙《醒世恒言》
3、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冯梦龙《醒世恒言》
4、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冯梦龙《醒世恒言》
5、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冯梦龙《醒世恒言》
6、人有逆天之时 天无绝人之路--冯梦龙《醒世恒言》
7、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冯梦龙《醒世恒言》
8、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冯梦龙《醒世恒言》
9、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冯梦龙《醒世恒言》
10、只因一着错,满盘皆是空--冯梦龙《醒世恒言》
11、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冯梦龙《醒世恒言》
12、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冯梦龙《醒世恒言》
13、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芍药芳姿少比,石榴丽质无双。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梨花溶溶夜月,桃花灼灼朝阳。山茶花宝珠称贵,蜡梅花磬口方香。海棠花西府为上,瑞香花金边最良。玫瑰杜鹃,烂如云锦绣球郁李,点缀风光。说不尽千般花卉,数不了万种芬芳。--冯梦龙《醒世恒言》
14、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冯梦龙《醒世恒言》
15、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冯梦龙《醒世恒言》
16、只见皮相,未见骨相。--冯梦龙《醒世恒言》
17、临崖勒马收缰晚, 船到江心补漏迟--冯梦龙《醒世恒言》
18、可怜三尺无情土,盖却多情年少人。--冯梦龙
冯梦龙的三言经典语录3
第一课:先秦诗歌
(1)关于诗歌: 是文学的一大样式,要求高度集中的概括、反映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规律,一般分行排列。 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歌,现统称诗歌
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无韵诗
2.关于《诗经》 《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称为经典,称《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加上有篇名而无诗的六篇,共311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1)《蒹葭》诗的内涵分析
表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深化: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 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
(2)《蒹葭》艺术特色
A、《蒹葭》诗的形式分析:
典型的《诗经》样式 :四言为主的句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
《蒹葭》 诗一是四字句式(以四言为主);二是重章叠句(短章复沓)的结构方式
B、三个特点
事实虚化诗歌把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追寻?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伊人音容体貌均无,飘忽不定,来去渺茫。为什么那么难以得到?一切无从确认。
意象空灵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非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呈现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
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遡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读者可以从这里爱情的境遇,也可以唤起爱情的体验,还可以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并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C、诗歌体现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
含蓄美以少许表现许多,以表面极其经济的文字建构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
意境美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又神秘的意境。
朦胧美诗采取曲笔描写了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失望、惆怅的心情,作远距离的勾勒。
音乐美,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一唱三叹。
1、楚辞
楚文化包括楚人的衣食住行,楚地的风俗习惯、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及楚地的文学作品在各方面的总和
(1)楚辞这个名称最早由《史记》提出,是入汉后形成的概念 泛指:楚声楚气的文学
专指:经屈原由楚地祭歌改造而来的新诗体
(2)《楚辞》 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由西汉学者刘向编订并经东汉王逸增补作注后流传。其中收录了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以及两汉作家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王逸等人的作品,后朱熹作《楚辞集注》,又增补了“楚辞后语”部分,收录了由汉至宋的楚辞体诗歌50余首
楚辞是楚民族文化的精华,楚辞和诗经并列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2)作品
《九章》九篇\《九歌》\十一篇\《离骚》\《天问》\招魂》,共计二十三篇
• 屈原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真挚的爱国情怀,创造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伟大诗人
释“离骚”--遭遇忧愁\离忧、别愁\牢骚
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作品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实现祖国的富强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包括了作者一生的坎坷际遇和的始终不渝地追求理想的心路历程
3、《湘夫人》赏析
第一段:盼望与思恋
第二段:梦灭与思念
(5) 湘君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全诗把湘君内心交织的爱与怨,希望与失望,等待与追求等复杂心理活动刻划得细致入微,充满了缠绵哀怨的情调,从中寄托了诗人思君忧国的情怀。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她们的感情始终是那么强烈而真挚;当其满怀希望时,是那样缠绵悱恻,神动心移;当其失望时,又是那样忧郁苦闷,凄凉冷落
(6)《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A、诗中景物描写缤纷多彩,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起,构造出一种美丽凄婉、如幻如梦的意境
B、章法上,回环跌宕,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
C、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D、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
E、本诗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悠远,既有民歌风情却也不失精炼典雅,¡°兮¡±的运用使句式活泼,增强了节奏感
三、比较《蒹葭》和《湘夫人》的异同
《蒹葭》和《湘夫人》同是先秦抒情诗的名篇,《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湘夫人》出自屈原《九歌》
(1)两首诗都描绘了主人公执着追求而不得的感人情节,塑造了扑朔迷离的情感氛围,渗透厚厚的忧伤、惆怅的情绪。《蒹葭》为求“伊人”,不顾“道阻且长”,披霜跳露,上下求索,终不能见其影而不能释怀,只有伫立江边眺望一片江水。《湘夫人》描写湘君赴约洞庭北渚,不见湘夫人前来,忐忑不安,愁绪难了,上下求索,终投江北上,寄托渺渺情思。两首诗都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构成依稀迷茫的意境,烘托人物的心情;都以秋景入诗起兴,表现愁绪。(2)《蒹葭》的主题较为朦胧,主人公及其追慕的对象都不清晰;《湘夫人》则以丰富和想象,借助神话传说,写出了美丽、令人神往的人神之恋,表达作者高尚、雅致的理想追求。《蒹葭》是一首民歌,四言为主,易于上口,且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具有一唱三叹、回旋往复的诗经风格;《湘夫人》是“骚体诗”叙事采用赋的表现手法,五六七言并用,句中或句尾常以“兮”字,或舒缓语气,或强化情感。
第二课:先秦散文
一、先秦历史散文
六经皆史“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先秦历史典籍
《尚书》:“上古之书”,“六经”之一。记载从虞舜至秦穆公时代朝廷言论、诏令、文告等
《春秋》:原为各国史书通称,后专指鲁春秋,“六经”之一。编年体史书之祖,纲目式记载语言表述简略,字句皆有特定含义,称“春秋笔法” 或“微言大义”
《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1、《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左传》的全称是《左氏春秋传》,《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其叙事特点是纲目式记载,文句极简短,用词极其简练、严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事件的“春秋笔法”
2、秦晋殽之战
(1)秦晋关系:秦晋两国本是盟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接壤,而且世代联姻,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所谓“秦晋之好”来源于此
(2)战争起因:晋文公重耳遭迫害流亡在外、秦晋两国以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为理郑国
、郑国老臣烛之武退秦师,瓦解了秦晋两国的联盟、两年之后晋文公去世,秦穆公以为时机已到,想通过吞并郑国向东方扩张,这显然侵犯了晋国的利益。双方都想称霸中原,矛盾日益尖锐,战幕由此拉开
(3)层次分析文章由以下情节组成:
晋文公显灵\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先轸论伐秦师\秦晋崤之战\文赢请三帅\孟明谢赐\秦穆公哭师
(4)艺术特色:一是善于叙事、二是善写战争、 三是善写人物、四是善写辞令
2、诸子散文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
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语录体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
代表作品《庄子》、《孟子》 对话式的论辩体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
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 吕氏春秋》 议论文体
3、诸子散文的经典作品
孔子及《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发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语录体散文
主要通过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及弟子相互间交流问答的情景和内容的记述,以及直接转述的片段语录,记录孔子的思想学说,其中包含大量富有文采又具哲理性的格言
《论语》全书共20章,每章又包含若干片断。编排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非记于一时,也非出自一人之手。编撰者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1、相关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
(1)论点深刻,论据雄辩
(2)论证严密,步步紧逼
3)本篇章法,通篇一贯,对比鲜明,跌宕起伏
4)本篇以记言说理,叙事取喻,分析推断精辟含蓄
(二)《庄周梦为蝴蝶》
1、老子及道家思想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思想(1) 以“道”为核心2)以辩证法为其思想精髓(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2、庄子及其思想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始的,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关尹又叫环渊,“ 学黄老道德之术”,成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关尹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思想核心:主张“无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顺应自然而无不为 老庄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这则寓言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
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周梦蝶”的故事以其深刻的意蕴,为文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
第三课:汉代民歌与魏晋诗歌
1、汉乐府“乐府”原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汉惠帝时有“乐府令”。到汉武帝时,随着封建帝国日益隆盛,便被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乐府”的具体任务是:搜集歌辞,制定乐谱,训练乐工。“乐府”除由文人制定“雅乐”外,还大规模地采集民间歌辞,以供统治者了解民间动向和歌舞宴乐的需要。这些“雅乐”和民间歌辞,魏晋南北朝时被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便由原来的官署名称变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诗体了
《战城南》属《汉乐府·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军乐”,其叙军旅生涯,按说该有挑灯看剑、飞骑击敌的壮声才是。这首歌,却只有出攻不归、抚尸荒野的悲泣——以此哀音,作赳赳“军乐”,堪称开军歌之奇 , 怎一个奇字了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在城南、郭北打仗、战死,将士们战死野外,无人安葬,遍野尸体不埋葬,乌鸦飞来啄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听我告诉你乌鸦:“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想必我死于野外一定无人安葬,乌鸦啊,我之腐肉怎能逃脱出您的口欲?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深深的河水泛出静静的清澈之光,那黄昏中的蒲苇,幽暗而冥深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善战的骏马皆已冲锋战死,唯剩那些羸弱的驽钝之马在布满死尸的战场上低低徘徊,哑哑呜咽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桥(梁)上筑了工事,怎样可以通往南,怎样可以通往北?南北怎么通过?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没有收获的禾黍,将士将吃什么呢?又怎么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忠臣?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怀念你,良臣,良臣确实值得怀念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早上出去打仗,直到夜晚亦不见归来
二、建安文学
1、魏晋: “文学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文学的自觉意识、在各方面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 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蔡琰 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慷慨悲凉 的独特风格 建安风骨
《短歌行》作于建安十三年,这时曹操已平定北方,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决战。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欢宴诸将,酒至兴处,他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短歌行》《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写到: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吾持此槊……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尚作歌,汝等和之。
艺术特色赏析
此诗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感人至深。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全诗共4小节,每小节可以8句为一解。
(1)“对酒当歌……”八句,诗人就由眼前歌舞场面发出强烈的人生感慨:人生是美好的,但又苦于短暂。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在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2)“青青子衿……”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领,长远思念的是我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原本是对情人的思念,诗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因为“青衿”:周代学子的服装,借代,指学子。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力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见到艾蒿,发出呦呦的叫声,呼伴来食。“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有尊贵的客人,用礼乐款待他,还向他献上珍贵的礼品。《鹿鸣》篇本是周天子欢宴宾客的诗,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来再次表达自己欢迎贤才的心情和礼待贤才的态度。诗人解引《诗经·郑风·子衿》和《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话,表示思贤之苦和得贤之乐。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3)“明明如月……”八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越陌雅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贤才走过田间的道路远道而来,屈驾探望我;就象久别重逢一样谈心、宴饮,一起怀念以前的事。――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
(4)“月明星稀……”八句道出了诗人思贤和得贤的不同心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时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乌鹊在此比喻人才,描写出当时人才众多的现实,也表现出曹操想包揽天下,特别是南方贤才的野心。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月明星稀的夜晚,眼前出现一群南飞鸟鹊,在一株大树周围绕来绕去,无枝可依,无处停留,诗人联想到天下尚未统一,贤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前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喻广纳贤才,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5)此诗为曹操代表作之一,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壮志未酬,渴求招纳贤才,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全诗围绕“忧思”二字言志抒情。总的来说,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三、陶渊明《咏荆轲》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陶渊明集》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文学家是陶渊明、东晋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
田园诗:对污浊社会的憎恨和对纯洁田园的向往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咏怀诗和咏史诗:表现了对政治的关心和愤慨《咏荆轲》被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行役诗:
第四讲 汉魏散文
一、《垓下之围》
1、《史记》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
2、《垓下之围》节自《项羽本纪》最后几个章节
第一段:霸王别姬环境:严峻、危急歌谣:悲壮、苍凉细节:勇猛、多情
第二段:东城快战环境:日暮途穷突围:大将风度风格:冲锋陷阵气势:所向无敌语言:恃勇自负
第三段:乌江自刎愧见父老——知耻良知,赐马亭长——知恩图报,赠送头颅——知情重义
层次结构与作者思想:
1)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 “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2)在“垓下之围”,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3)《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4)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扼要而中肯
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
(1)平淡质直,自然流露,不假雕饰,浑然天成在《归园田居》组诗,几乎全用平淡质直,不加雕琢和藻饰而又接近于农村生活的“田家语”。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只用极少修饰的语言,就把“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以及犬吠、鸡鸣、炊烟、桑麻等平常景物组成和谐动人,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
(2)塑造生动优美的形象,达到情景融合的境地 陶诗善于用比兴的事物形象来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做到个性鲜明。他以自己的人格构成艺术典型。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能体现诗人自己的性格,形成优美的意境,达到艺术美与心灵美的融合与统一。诗人特别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孤云,归鸟,在这些景物上,都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能体现其思想性格。如《饮酒》(其五)漫不经心地在东篱下采菊,闲静自得地望见庐山。描写诗人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经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悠然自适的神态,异常逼真、传神,达到了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3)以白描手法、平凡的素材创造出非凡意境和情趣,深入浅出,淳厚有味《桃花源记》开头,叙述渔人发现桃花源,并描写桃花林的景色,以朴素无华的语言,不加彩色渲染烘托,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美丽的环境描绘得非常真切、形象。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小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表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志愿,就是怎么辛苦,也心甘情愿。纯用口语,以白描手法叙事抒情,不但写得朴实,简明,而且通俗中含有精炼,平淡里蓄着深情,可谓平淡与淳美的统一。
(4)讲究篇章的有机结构,有整体美:艺术风格多样化诗人常把感情渗透到景物描写中去,又常常在写景,抒情中阐明一些哲理。如:《归去来兮辞》,前一段散文是序,后面的辞赋是正文。序和正文的体裁和写法虽不一样,但二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散文诗。
第五课: 唐诗
唐代文学中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唐诗的分期:
一是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烔、卢照邻、骆宾王
二是盛唐:“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是中唐
四是晚唐:“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一、李白的《蜀道难》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 李杜 ”
诗风“ 豪放飘逸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难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二、杜甫的《登高》“诗史”“诗圣”
(6)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格律严整,四联皆对
一是句与句对,颔联与颈联相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二是句中自对:首联内上句“风”对“天”,“急”对“高”,“渚”对“沙”,“清”对“白”,“猿啸”对“鸟飞”
李白杜甫诗歌的差异
(1)诗歌内容上有差异 李白诗歌多是个人性情抒发,杜甫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理想;李白多从个人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立场出发,对现实无深入体察,杜甫从具体社会生活现实出发,以社会政治理想为准绳,力图解决现存的社会矛盾。
2)诗歌风格上有差异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潇洒飘逸;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含蓄深沉。同写悲,李白悲壮旷达,夸张而有气势,如:“弃我今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杜甫悲凉,夸张其潦倒之境遇,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3)诗歌表现上有差异李白多用凤凰、大鹏等富于神话色彩的诗歌意象,杜甫常用孤雁、瘦马、古柏等富于沧桑感的意象;李白以情感驭文,其诗汪洋恣意,其情海阔天空,艺术创造上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极致,杜甫严谨缜密,其诗博大深沉,兼容并蓄,把中国古典的现实 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
三、白居易与《长恨歌》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双重主题: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A 、讽刺“戒鉴”。诗的前半部讽刺唐明皇纵情淫乐、荒淫误国。这首诗古往今来劝讽之意很浓重,现实意义重大:重色害国害民;重色误前程;于己于民于国皆不利。讽喻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该以唐玄宗不戒,不要因重色而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 恨因重色轻国的君主悲剧;恨因君主的悲剧而导致的国家的悲剧;恨因社会的悲剧而导致的女性的悲剧。
B、歌颂“爱情”。歌颂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亘古爱情。诗有前半是长恨之因,诗歌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调写唐明皇刻骨铭心的相思,在幻境中唐明皇感情真挚――两人生死不渝,从而使诗的主题由讽刺转为对李杨二人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但在歌颂中仍然暗含讽刺,如诗的结尾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便暗示了正是唐明皇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3、艺术特色
(1)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最后,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诗的前半部,即第一部分写李、杨会合的经过及李对杨的无比宠幸,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后贵妃殒命,玄宗伤心不已,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细描绘;诗的后半部,即第三部分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的无限思念,第四部分写道士找到杨妃及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都是发挥艺术想象的酣畅表达。没有丰富的想象,便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祭祀写照,也没有海止仙山的奇境。但想象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使人不觉得是虚构。(3)叙事性与抒情性统一。这首叙事诗具有极浓的抒情色彩,叙事性与抒情性统一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诗的后两段,诗人充分运用了抒情诗回还往复的抒情手法,写玄宗从蜀到京、从春到秋、从日到夜睹物思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及蓬莱宫中杨妃的种种风情,使叙事诗带有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4)本诗语言华丽,富于色彩。清丽的比喻和工整的对仗不用藻饰,自然天成。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把环境时节心情都描绘得使人身临其境。
第六课宋词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散文著称,合称唐宋八大家“三苏”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空间,淘空一切,包括“千古风流人物”――时间,拈连手法把“大江”和“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在沸腾的岁月里出现了奋发有为的人物, 而奋发有为的人物又随着沸腾的时代一去不返了。“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 写出险怪,“穿” 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 写汹涌,“拍”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 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概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班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潮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二、李清照的《声声慢》
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李格非“苏门后四学士”之一、1101年十八岁嫁赵明诚、青州十年风雅生活、1127年南渡,赵明诚病死、南宋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以南渡为界、前期词表现闺情生活、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遭遇、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诗人想寻找自己精神上可以寄托的东西,实际上她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寻来觅去,一无所获,百无聊赖又无可寄托
“冷冷清清”是“寻觅”的结果,经过寻觅之后的客观环境――冷落、凄清的残秋景色及周围气氛所给予的感受,表明诗人失望又无法的痛苦
“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这种精神状态的具体反映,是客观事物使她感受之后所产生的更进一层悲苦情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7个叠字,依次写动作、环境、心情,由外到内,直接抒发作者国破、家亡、夫殇、流落的孤寂凄凉的哀痛之情。十四字全为唇齿音,声调压抑,且两字一叠,读来节奏急迫,语言越来越重,恰与悲哀激促的感情相适应,将深重的愁苦一下喷发出来,可谓声情并茂
接着通过寒暖不定的气候、寒气逼人的晚风、南飞的大雁进一步渲染痛苦心情
下片通过遍地的菊花、梧桐细雨的敲击,将其昔盛今衰、孤苦无依的愁情推向高潮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写气候的忽热又冷,反复无常,暗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用来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句是通过飞雁引发的对敌国故家和往昔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明写菊花残败,无人采摘,暗喻自己容颜的衰老与心境的悲凉,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感,突出了词人晚年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句则是通过悟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进而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尾句点愁
1、《声声慢》写作特色
(1)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2)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3)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2、试结合作品比较、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作的差异
(1)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她的词作是其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在思想内容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最能表达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南渡后,李清照用词诉说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倾吐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
(2)南渡以前,李清照过的是上层封建贵族的享乐生活,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最能表达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表达出的女性情感,既热烈又恬静,既微妙又直率,其婉媚秀逸之处,乃机杼天成,非男性作家以女性口吻的闺情词可以企及。
(3)在李清照前期的吟唱中,有一部分描写相思心事的恋情词,以女性身份在词中直接抒写爱情生活,表现得极为真挚缠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将消魂相思写得朴素而深刻。
4)前期词中,还有一部分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映了她对远离的丈夫的思念。写得很精致,特别是那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实在是很细致入微而又不乏情感
(5)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永遇乐》的下阕曾写到今昔不同的心境:“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种由时代及个人命运的变化所引起的性格变化,使她在南宋时所作的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的感情。往日曾写到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如梦令》)那种逸兴消失了,如今的情怀是像《武陵春》所写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6)后期词,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
(7)李清照正是凭借她独具的才华,真挚的感情,高洁的志趣,清丽的境界,塑造了从清纯少女到哀婉嫠妇、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这是李词艺术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李词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
三、1、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在写景和抒情上各自的不同写法
(1)《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雄伟壮丽之景,写法上抓住景物特点,大笔勾勒。写大景,从“大江东去”开篇,从“大”字着眼;写动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分别从形、声、色三角度写其动态壮美,动态之景激发作者的豪迈奋发之情。
(2)李清照《声声慢》写的是伤心悲凉之景,写法上铺叙细腻,乍暧还寒、风急酒淡、雁声过耳、黄花憔悴、长日难熬、雨滴梧桐六个情景,令人伤感。
(3)《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是豪迈激昂之以情,全词直抒胸臆,通过盛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和幸福人生来反衬自己的失落潦倒功业不成;――借古抒情;既抒发人生失意的感慨,又表达旷达洒脱的情怀。
(4)《声声慢》尽抒凄婉缠绵之情,格调低沉,充满悲苦。以七组叠字抒发国破家亡、年迈多病,孤身一人、流落他乡的失落、孤寂、悲伤三种情绪;融情于景,借景喻情,风急酒淡喻酒难浇愁,北雁南飞喻幸福不在,黄花憔悴喻青春远去,秋雨不断喻愁苦不绝。
2、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词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意境雄浑,气势豪放,词中扑面而来的是豪情壮志的高风,内容多为家国将亡之慨、宇宙人生之悲(但不象婉约派以缠绵悱恻的手法写之)。代表作家为苏、辛(苏轼、辛弃疾),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气里如虎”无一不是恢弘之作
婉约派词风如春秋细雨,或清新婉丽,或缠绵悱恻,细致、含蓄而不直白是很多作品的特点,幽怨、深沉的作品也在在皆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词人有“奉旨填词”的柳永、“婉约宗主”李清照和号白石道人的姜夔等,。“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浣溪沙》),这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
古时对苏词和柳词有一段精彩的评价:柳郎中的词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拍板,姿态妖娆,莺歌燕啭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弹铜琵琶,高唱“大江东去”。这段话不单是说明柳词与苏词也是十分恰当的说明了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之所在
第七讲 元曲
中国古代文学以元代为转折,诗文为代表的正统文学逐渐走向衰落,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世俗文学逐渐发展壮大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 元曲要依据曲调填写,每个曲调都有名称,叫做曲牌。曲牌只标明曲子的音乐性,和内容无关;曲牌下面的题目才与内容有关
元曲主要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两类文体
散曲:是我国北方民间的一种口语味比较浓厚的、可雅俗共赏的、可和乐而唱的新诗体。元散曲的题目由三部分组成:宫调、曲牌、内容提示。如马致远的一支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是调式,曲牌是“天净沙”,“秋思”是咏唱内容的标题。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杂剧:于曲文之外,还夹杂宾白、科介,以表演故事为主的戏剧形式。杂剧有曲、科、白几种形式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了九种景物,这首小令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昏鸦—— 深秋时节,万物萧条,青藤枯老,黄叶凋零,几只归鸦在老树上瑟缩着,荒凉、冷落、衰颓。一片萧飒的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风景幽静,而人家安居其间,这幅清然秀丽的田园小景,与游子此时孤独、苦闷的心情都显得格格不入,反而牵起无限乡愁,以“乐景写哀”,通过创造与作品人物心境不协调的气氛,从对立的角度反衬人物愁苦心情
古道西风瘦马—— 既写景,也写人。一个“瘦”字写出了旅途的辛苦和艰难。这句不但写出景色的萧条、感情的凄楚,也同时暗示了这个旅人的生活状况和他为什么在这黄昏的秋郊还在奔走的原因。这一句是曲恋人的重心所在
夕阳西下——写时间愈来愈晚了,凄凉的气氛显得更加浓重。强化了全曲苍凉的扭氛围。同时完成了向末句直接抒情的过渡
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旅人的感情,悲秋的缘故。道尽了天涯游子绞心撕肺、肝肠寸断的愁苦彷徨之情,把“愁思”的主题推向高潮,为全篇的点睛之笔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1)简约与深细相依本诗文字之精炼,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一字一景,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是主人公眼中之景。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思乡之情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2)静与动、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相映处于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3)景色与情思相融(情景交融)可感的深秋之景,与无形的凄苦之情相通;用有形表现无形,具体生动。“小桥流水人家”,是常见的景色,但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一处,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可谓情景妙合无痕。
元代杂剧
元杂剧一本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用一套曲
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子
元杂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花脸,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角色、杂,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
杂剧的舞台演 三部分组成“唱”
元人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中国四大名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洪昇《长生殿》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 60 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56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3、主题
第一部分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第二部分写窦娥告别婆婆;第三部分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揭露整个社会的罪恶、 放高利贷现象,流氓恶霸的横行,官吏的贪脏枉法,下层知识分子的穷困潦倒,被压迫妇女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的保障,老百姓的愤怒成为时代的情绪
通过当时人民中间一个最普通的青年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冤案,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愤怒鞑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黑恶,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武的斗争精神
第八课明清小说
一、拟话本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二、清代小说
1、清代小说:文言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谴责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2、曹雪芹的《红楼梦》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个可算头一回见了!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刻不忘,瞧这通身的气派,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倒象是嫡亲的孙女……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竞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妹妹到这可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找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是夸黛玉标致是假,恭维贾母漂亮是真,二是哭黛玉之母,流泪是假,讨好贾母是真,三是关心黛玉是假,显示自己的管家权势才是真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全书以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之间的恋爱婚姻故事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着重描写了世袭贵族家庭贾府在八年间由盛而衰的过程:透过豪门贾府衰亡,使人体悟到富贵浮云,世事无常 ――物质享受的虚幻宝玉出家和金陵十二钗薄命,使人体悟到情爱两空――精神生活的虚幻宝黛生死不渝的爱情--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美学思想
《红楼梦》双重悲剧:家族悲剧:以贾府为哇个人贵族世家衰亡史女儿悲剧:以黛玉和宝钗为中心的一群年轻女性的悲剧
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 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
红颜-“美”,面临“恶”
迎春、探春、惜春。元春,“原应叹惜”――红颜薄命
两种悲剧的不同性质家族悲剧是腐朽事物的灭亡;女儿悲剧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和热爱的美好事物的毁灭。女儿悲剧是在家族环境中发生的,是随家族悲剧而发展的
宝黛爱情悲剧原因一是自身原因,黛玉性格及其情商问题、 二是家庭原因,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宝钗的世故、 三是社会原因,宝黛自由恋爱,宝黛叛逆性格
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1)冷落贾雨村(2)与琪官结交(3)金钏儿投井 (4) 贾环诬告
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贾政与贾宝玉父子间的一向冲突,即封建的所谓正统思想与叛逆性格的冲突
第九课:中国现当代小说和诗歌
一、小说及中国现当代小说概说
(一)小说概说 1、小说的源流,“小说”:
小道理和浅陋之见、下层官员所记载整理的那些“闾里小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 、梁启超 “小说界革命”
中国现代小说于“五四”时期正式诞生
中国现代文学指1917年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指1949年7月以后的大陆文学
2、小说的分类
按艺术创作手法:三大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按篇幅长短和容量大小:1)长篇小说。12万字以上(2)短篇小说。二三千多字到三万字之间3)中篇小说。三五万字至十万字之间
(4)微型小说。一千字左右
(二)中国现代小说三十年(1917-1949)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
(1)鲁迅 《呐喊》--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阿Q正传》--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2)问题小说:冰心 王统照 庐隐 许地山(3)自叙传抒情小说: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2、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1)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茅盾《子夜》、《蚀》三部曲 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2)左联青年作家群的小说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张天翼《华威先生》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萧军《八月的乡村》(3)京派小说 沈从文《边城》(4)海派小说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性塑像》施蜇存《石秀》
3、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1)抗战小说姚雪垠《差半车麦秸》2)讽刺、暴露小说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
张恨水《啼笑因缘》
(二)中国当代小说
1、第一阶段(1949--1978)(1)农村生活题材 柳青《创业史》(2)土改题材 周立波《山乡巨 变》;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3)战争题材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刘流《烈火金刚》;冯志《敌后武工队》杜鹏程《保卫延安》;峻青《黎明的河边》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4)现代历史题材梁斌《红旗谱》; 杨沫《青春之歌》 冯德英《苦菜花》;高云览《小城春秋》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2、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1)“伤痕文学”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2)“反思文学茹志鹃《剪辑错了 的故事》;王蒙《布礼》、《蝴蝶》 张贤亮《灵与肉》、 《土牢情话》、《绿化树》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古华《芙蓉镇》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3)改革文学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新星》、《三千万》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贾平凹《腊月正月》4)寻根文学阿城《棋王》;张承志《北方的河》 韩少功《爸爸爸》(5)先锋小说余华《许三观卖血记》(6)新写实小说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7)新历史小说莫言《红高粱》;陈忠实《白鹿原》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苏童《妻妾成群》
二、重要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孤独者》
第十讲:中国现当代诗歌
一、诗歌及中国现当代诗歌概说
我国上古时期只有“歌”的概念
诗经》诗歌,主要是四言诗
到了汉代,以五言诗为主
南北朝七言古诗
唐朝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的词又称“诗余”
元代小曲成为当时的主要诗歌形式
古代的诗歌是广义的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诗的三座高峰
现当代的诗歌则指词曲以外的狭义的诗歌
分类:
1、按诗的题材和抒情方式(侧重于表达内容)①抒情诗②叙事③哲理诗
慧能五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2、按照句式结构、节奏音韵(侧重于形式上的表现 ①新格律诗②自由诗
二、中国现当代诗歌主要流派
1、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新诗第一人则是郭沫若
2、20世纪20年代,“新月派” “三美”主张,闻一多《死水》 徐志摩《再别康桥》
“象征派”李金发是象征诗派的开创者
3、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 “雨巷”诗人戴望舒《雨巷》 卞之琳 《断章》
七月诗派:艾青、田间的爱国诗、艾青《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田间《假设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
战争“动员书”,富有强烈的政治鼓动性
4、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派” (后称为“九叶诗派”)穆旦、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是、 杜运燮、袁可嘉、郑敏、杭约赫
5、20世纪50年代: 颂歌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一是生活抒情诗
李季的《玉门诗抄》、闻捷《天山牧歌》郭小川《厦门风姿》、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6、20世纪70年代: 归来的歌、 曾卓《老水手的歌》牛汉《华南虎》公刘《沉思》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朦胧诗 、天安门诗歌运动、朦胧诗派:北岛《回答》《一切》、舒婷《这也是一切》《致橡树》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一代人》《弧线》
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生代”诗(“崛起派”诗) 于坚、韩东为代表的“他们的文学社”、周伦佑、蓝马为代表的“非非主义”、万夏、胡玉为代表的“莽汉主义”、京不特、胖山为代表的“撒娇派”、尚仲敏、燕晓冬为代表的“大学生诗派”
实验诗,海子
二、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读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吹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作者用六个小节描写了梦中的情绪,从开始“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到“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到“甜美是梦里的光辉”直至“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到最后“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诗人的情绪由温柔满足到无奈的失望无助。诗中浓浓的情思,以及在感情低谷时彷徨迷茫的情绪,把读者带入一个忧伤,凄美的意境。
诗流露出诗人对爱情的另一种梦想,诗人将风与梦相结合,而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不禁让人联想诗人的理想是否幻灭了。
“爱”,“自由”,和“美”。这三个元素就构成了徐志摩诗的主旋律。 特别是“爱”,在诗中占有大量篇幅。这不仅与诗人经历过浪漫恋爱的切身体会有关,而且和诗人多情的性格分不开。在徐志摩前期的诗作中,透露出的爱总是美好的。但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却流露出无尽的忧伤。此诗作成于作者和最后一位太太陆小曼结婚之后。由于陆小曼染上了毒瘾,变得颓废堕落,并且长期的交际花生活使她养成了骄奢挥霍的习惯,这无疑给了徐志摩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早失了当初恋爱的甜蜜与浪漫,心情转向无奈。诗人仿佛是在梦中回味这一路走下来的历程。诗篇开头“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就奠定了诗的格调,模模糊糊,引人猜想。随后便浅浅勾勒了一组自己的感情轨迹,由“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到“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让读者隐隐约约看到了那段爱情的悲剧。
徐志摩的爱情诗大多是披着爱情外衣的政治抒情诗,他所追求的爱情,常常就是理想的代名词,即使是一些与政治内容无关的爱情诗,也受着理想遭遇的影响。严酷的现实与诗人玫瑰色的理想世界形成了尖锐的对峙。诗人怒目黑暗腐朽的社会,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难,却找不到出路,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诗歌包含了对自由、美、的追求和企盼乃至於理想幻灭所生的失望、痛苦等等复杂情感。
诗艺术特色
(1)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运用复沓和变体叠句的手法,用清柔爽丽的诗句抒发细腻感人的情怀,在音节的匀称与流动中造就音乐美。如此诗整体的形式是不厌其烦的重沓:“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六节的诗中,每一小节都四行,而四行诗中又被重复了三行,这种重复中有丰富的脉动与韵律。由于诗意的节奏控制,以相等的句型,构成一串反复的语辞或一组排比的句子,反复强调,把握这种节奏的音响效果,能将繁琐忙碌、心烦意乱、铺张夸大、历久不懈、咏叹无穷等情思表现出来;受到重复节奏的催化,单一的重复就变得富有韵味了。再如此诗诗每节的最后一行来看,“依洄”、“迷醉”、“光辉”、“伤悲”、“心碎”、“光辉”,押的全是同一韵脚, 这个韵是吐气音,正可以将那咏叹无穷、辗转不休的情思表现出来,运用在诗中,可以和诗心意境相辅相成。
(2)诗句整齐,结构匀称,具有建筑美。全诗六节,每节四行,每节的前三行完全相同,只有各节的第四行不同:“在梦的轻波裏依洄”、“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裏的光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裏心碎”、“黯淡是梦裏的光辉”,这六句是每小节的尾句,展示实在的前后连贯的内容
(3)强烈的对比与感情的冲突。诗中前三节描述温馨甜美的情绪,后三节则是失望之余悲怆苦涩心情的体现。前三节甜美的甜美的梦境和后三节心碎的悲哀,形成强烈的对比。尤其第六节最后一句“黯淡是梦裏的光辉”和第三节最后一句“甜美是梦裏的光辉”更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黯淡”与“甜美”的矛盾语法是表现情绪落差时得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再加上每一节开头几句都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样的反复渲染,把失意者那种迷惘的心态表露无遗。在“我是在梦中”的基调之上,诗旋律大致分为前半部的柔和、甜美、温馨,在梦裏依洄的沈醉,温情的回味、清纯的甜美,不断升华的幸福,情调愉快明朗,而后半部却充满激愤、悲戚、凄伤,负心的抛弃,玉碎的爱心、黯淡的梦境,转入无限的哀沈,情调迟重黯淡,这样委婉细腻的诗情显示一种流波式的韵律美。
(4) 象征的手法与感伤的抒情。诗中用“她”象征“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生活境界,抒发了对理想破灭的彷徨、苦闷、失望、忧郁的感情,全诗回荡着一种哀伤、迷惘的情绪。
二、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丁玲称之为“当代诗坛泰斗”、《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成为时代的“吹号者、“土地” 和“太阳”是最多意象
主题: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
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
“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和希望,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问一答,直抒胸臆:
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主题
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我爱这片土地》的艺术特色
(1)从写作艺术上看,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其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象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2)抒情视角转换。诗的第一节从鸟儿视角云想象,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换成实写的角度,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去实写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这样虚实结合构筑完整的艺术空间。
(3)写作手法巧妙转换。第一节用“比”,是想象的境界,后一节用“赋”,直抒胸情。
(4)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表白,更是全民族最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三、何其芳《预言》
何其芳(1912—1977)《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
抒写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
第一节:梦幻般的宁静、温馨、美丽的爱情世界、美好静谧的梦境
“渐近的足音”
“银铃的歌声”
“年轻的神”
第二节: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
美丽温郁的南方
光明、温暖和多情的世界
第三节: 对“年轻的神”隆重地接待,热烈地倾诉
第四节:祈求“年轻的神”不要离开自己
第五节: 诗人愿意陪伴她一路同行
第六节: 委婉幽怨地诉说了自己的怅惘和眷恋
《预言》记录诗人对爱情由渴望、欣喜到惆怅的心路历程
《预言》运用了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银铃的歌声”的“年轻的神”。“年轻的神”是诗人心中的青春偶像,是爱与美之神
“预言”二字:对人生的“得与失”“取与舍”“蛊惑与抗拒”之间的抉择;在“留下的悲哀”与“失悔的美丽”之间对时间和生命做出的思考
四、舒婷《神女峰》
朦胧诗派重要代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致橡树》《惠安女子》
诗歌女性写作立场三个阶段
1、文本分析
第一段写抒情主人公在江轮上初见风雨千年的神女峰时的内心体验
第二段是对有关神女峰神话传说的重新解读
第三段:抒写“新的背叛”
舒婷的《神女峰》首先让神女的人性终于得以熠熠闪现和复归或者把神女还原成人,从而注入人的性灵和应有的情感,体现了女性诗歌文本的价值,实际上,神女峰正是男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宣扬礼教的古老神话被解构,使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性生命变得鲜活,在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叛逆和唾弃中,现代女性意识得以充分的张扬
2、《神女峰》在艺术性方面和在主题意义上的成功之处
(1)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之一:朦胧之美。
“挥舞花帕”、“突然收回”、“捂住眼睛”这些细微的传情动作,首先就表明了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多情善感感情细腻的女性,这三个动作是连接性的,也是对照性的,它生动地放映了抒情主人公心理变奏的过程."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也是一种诗歌艺术的展现,它展现了诗人高超成熟的诗歌艺术,这三个简单的有形排列极大的增加了诗歌“建筑美”的功效,它却是全诗音乐性的一个重要注脚,该诗本来是全篇都极富有音乐感的,像一首柔美的小夜曲一样幽婉动人。"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做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在这一句诗里面鲜明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整首诗歌也都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这一句诗体现了一种对女性深切理解和关切,其欲说还休,委婉细腻的表达方式全然是女性的。而且舒婷并没有单调枯燥地直接高喊反对封建礼教的口号,而是通过“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来为女子宣讲自己追求解放的心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诗抒情的最高峰。这是新时期的女性发出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她呼吁女性们大胆的去追求俗世的幸福,为爱而哭为爱而笑,而不要为了什么“贞女节妇”的虚名牺牲自己的幸福。作为朦胧诗一分子舒婷的《神女峰》体现了朦胧诗的艺术特色,它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美的感受。
(2)诗歌艺术特色表现之二:观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当上。
对于一个困扰人们几千年的老问题,诗人让一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可谓独具法眼、另辟蹊径。而问题的展现,又是凭借游船上一个刹那间的生活片段。再则是诗人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众人狂热的欢呼与一人忧伤的思索,对远天梦想的眺望与对眼前幸福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与俯在爱人肩头上痛哭的酣畅淋漓。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更能突出问题的悲哀与沉重。另外,诗人的映衬手法与象征手法也是很出色的。衣裙在风中飘动,既是以动衬静,突现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是以动衬动,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浪涛高一声低一声”,象征着悲剧故事的“代代相传”。而“金光菊与女贞子的洪流”既映衬贞节主义的陈陋,又象征着新道德的觉醒。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读完这首诗,感到诗人对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千年痼疾思索得那样深沉,针砭得那样中肯。它象一支忧伤而又悠扬的调子,能洗涤人的心灵,激发人的顿悟,并为道德重塑提供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创意。
(3)《神女峰》的主题意义上来说,它反映了社会女性对生命本体自由和解放的追求与宣告。
在男权本位的人类社会,女性自古就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男性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要求和改造着女性,派定给她们“贤妻良母孝妇”的角色,并且打造和删削出一些“永远的女性”,以此作为妇道妇德的标准和典范,使女性不但认同着这些规范和界定,而且逐渐将其内化为自我道德律令。“巫山神女峰”就是这样一个“典范”。在诗人看来,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守贞的典范而为人礼赞,却不能享受生存的快乐,经历真实的生命过程和情感体验,只能是被风干的一个虚幻祭品。“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种基于生命本真的向往和呼唤,是对传统道德训诫的背叛,也是对被男权文化异化扭曲了的女性自我的背叛。千百年来,传统道德和男权文化为“渔妇”搭起无形的祭台,现在,舒婷将她从落寞凄清、空洞无声的漫长岁月中解救出来,大胆解放出她的生命意识,第一个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出这个爱情传说的悲剧性质,对男权意识作出了颠覆性的改写。这篇诗歌多愁善感,作者以婉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由神女峰而联想到的忧愁.最后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全新的观念,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关于忠贞与背叛的古老诠释,是血肉之躯的女性对于被顶礼膜拜的残酷荣耀的清醒弃置。千年以来,神女峰历来被认为是对爱情坚贞的象征。诗人舒婷对此推出了不同的见解。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第十一课 中国现当代散文
一、 中国现当代散文概说
1、现代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的开山人物如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徐志摩、胡适、鲁迅等
现代散文指广义的散文:--大散文概念
刘半农1917年提出“文学散文”这一说法,王统照1926年提出“纯散文”,周作人1921年率先提出“美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呐喊——散文反封建制度的主题
30年代前后——散文对现实生活和个人心态的反映
2、当代散文:指狭义的散文“艺术散文” “大散文”
1、1949¡ª1956年,以通讯、报告和叙事散文为主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我们会见了彭总司令》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杨朔《鸭绿江南北》
2、1956¡ª1966年,抒情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
杨朔散文模式
A.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
B.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
C.结构上开头设悬念、中间峰回路转、卒章显志
景---人---理三段结构 《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茶《雪浪花》
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秦牧:《土地》《花城》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崔家骏、陈广生《共产主义战士----雷峰》
3、80年代的散文散文创作中找回了失落的文体精神
散文本体意识的觉醒
回忆性散文代表作:巴金《随想录》杨 绛《干校六记》
4、90年代的¡°散文热¡±
(1)汪曾祺、张中行为代表的文人散文
(2)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 张承志、史铁生
(3)季羡林、金克木为代表的学者散文 王小波、周国平
(4)贾平凹为代表的艺术散文
(5)素素、黄爱东西等为代表的小女人散文
二、朱自清《给亡妇》
第一段向亡妇概述几个儿女的情况
第二段回叙她十二年对子女的母爱
第三段写她对丈夫的情爱
第四段则写她劳成疾终于死去
第五段描写上坟
题目所表明的是“我”对亡妻的悼念和爱,“我”是文章的思念主体,但在作者的笔下,亡妻却取代了“我”的地位,“我”成为她念念不忘的牵挂对象
从结构的角度看,朱自清先生采取了书信体,第二人称来写。明明是作者深怀着亡妻,但通篇所叙的都是亡妻对我们的不舍与爱,几乎没有一件是直接表现“我”投射给妻子的思念与爱。
《给亡妇》应该改为《亡妇给我》
反弹琵琶、对面落笔的写法
在亡妻对“我”的爱与不舍背后,是“我”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哀悼
三、巴金的《怀念萧珊》
(一)巴金与萧珊的传奇婚恋 1、巴金生平,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随想录》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真诚,这是《随想录》最突出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内省,第三个特点是控诉,也是《随想录》最主要的内容,作者在控诉他憎恨的罪恶,巴金80年人生经验,60年文学创作的总结,正如作者所说,是“我一生的收支总帐”,“是作为我这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集叙事、抒情、随感、说理,中国现代散文第二座高峰,是巴金散文的最高峰,也是当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1995年7月随笔集《再思录》
1、结构层次
①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文化大革命期间萧珊因为巴金的关系而挨斗
巴金夫妇忠于党爱国家却文革中受尽折磨,精神上吃尽苦头
第二部分集中写萧珊死前二个月到死前三周的生活
病魔魔掌和政治压迫双管齐下,不单精神受折磨,肉体也经历了不少苦难
第三部分集中写萧珊死前三周的生活
萧珊的死是高潮,文革浩劫给巴金夫妇带来无法弥补的绵绵长恨,控诉意味最强
第四部分追叙巴金和萧珊共同生活的半生
巴金从极度悲痛中冷静下来,瞻前顾后,重新肯定自己的信念。痛定思痛,坚定信念
②巴金的心情:
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自责
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更不该生儿育女。 ----悔恨
我默默地望着萧珊那对很大、很美、很亮的眼睛,我想起这段话,稍微得到一点安慰。---悲痛
我也想起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自谦亦自珍
③生与死是一对贯穿全文的字眼
我经常去龙华火葬场,参加老朋友的骨灰安放仪式
但我还是活了下来,而且偏偏活得比较健康
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
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萧珊之死
第四部分来缓和“死: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2、主题分析
①萧珊的形象:
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
当红卫兵夜闯院子,为了保护我,她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
“四害”横行时,她仍然坚定不移地安慰和鼓励丈夫:“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她也有这样的想法:她多受一点精神折磨,可以减轻对我的压力。
她病倒了,有人劝她打电话找我回家,她不同意。
她病危时,遗憾的是“看不到我的解放”,放心不下的是儿子的肝炎
病重时,她每天早晚都默默地挣扎着下了床,走到厕所
她除了两、三次要求搬开床前巨大的氧气筒,三、四次表示担心输血较多付不出医药费之外,并没有抱怨过什么,见到熟人她常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
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生命最后时刻,她没有抱怨,也“没有临终的挣扎”,而是“慢慢地深入睡乡”。
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萧珊美好、善良、坚强的贤妻形象
②萧珊的苦难主要来源
一是文革---精神折磨,考验其对党对国家的忠心
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扫过马路
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
人们的白眼,人们的冷嘲热骂蚕蚀着她的身心
朋友们离开了她,“同事们”拿她当作箭靶
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
二是癌病---肉体折磨萧珊,在死亡阴影之下
病了得不到及时的适当的治疗
病重却得不到好的照顾
文革的苦难最为深重
其一,精神苦难比肉体苦难更难忍受
其二,文革使萧珊受到了本可避免的肉体苦难
③巴金的控诉文学永恒的主题----控诉善人受苦
控诉1:她究竟犯了什么罪---质问
控诉2: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 ---沉思
控诉3:我几乎要叫出声来:“一切都朝我的头打下来吧, 让所有的灾祸都来吧。我受得住!” ----诅咒
控诉4: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尽管善人受苦,但信念并不动摇,这是“控诉善人受苦”主题文学作品所必备的要素
屈原《离骚》
君子形象:出身高贵,天赋不凡,进德修业,具有高尚的志节
却不容于同僚,被楚怀王放逐
基督教《圣经》旧约《约伯记》
百分之百的善人:
五、比较朱自清《给亡妇》、巴金《怀念肖珊》、孙犁《亡人逸事》三篇抒情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1)共同点:①内容上,未亡人对亡人的真挚赞颂与深情怀念,也有自责。 ②写法上,运用叙述与白描:在叙述中抒情,以白描刻画细节。
(2)不同点:①三文可以分为两组 —— 第一组:朱自清文与巴金文,属“倾诉式”;第二组:孙犁文,属“聊天式”。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倾诉式)不仅在叙述中抒情,而且有不少直接抒情成分;在语言上则如水之倾泄,洋洋洒洒,故意不加节制,求一吐为快。著文如在说话。注重生活的细节,有时甚至略显絮叨;后者(聊天式)则极力地克制了感情,以一种平实和貌似散淡的语言言之,感情含蓄而有节制。孙犁此文,叙述跨度较大,有一些情节,有一些对话和人物描写,渗进了小说的写法。 ②朱自清文和巴金文,虽同属倾诉式抒情文,但也有不同:朱文用第二人称,极重细节,以絮叨之口语写家务琐事与痛惜之情,而无一语涉及政治。巴文用第一人称,政治背景极其鲜明,对恶势力的愤怒控诉与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的沉痛自责交融而不可分。③在语言上
第十二课中国现当代戏剧
一、中国现当代戏剧概说
1、戏剧概说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戏剧四要素:演员:当众表演(与电视、电视区别);剧本:具有戏剧性和文学性;观众:现场性、直观性、参与性、互动性;剧场:声、画、色、耳、目共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提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剧本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话剧,歌剧,舞剧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 独幕剧,多幕剧戏曲小品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历史剧,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悲剧,喜剧, 正剧
2、现当代戏曲的发展
① 五四时期:反封建的主题胡适:《终身大事》;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田汉:《名优之死》;丁西林:《三块钱的国币》
② 30年代:倡导革命。话剧成熟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夏衍:《上海屋檐下》;田汉:《回春曲》
③ 40年代:戏剧与时代形势紧密结合 郭沫若:《屈原》《虎符》《棠棣之花》欧阳予倩《桃花扇》、《忠王李秀成》;夏衍:《法西斯细菌》 贺敬之:《白毛女》、电影文学《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 建国后:歌颂新社会,认识旧社会A、1949~1957年——主旋律话剧 老舍《龙须沟》《茶馆》
第四种剧本B、1958-1962年间,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C、1962年后,社会主义教育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⑤ 新时期:拨乱反正苏叔阳:《丹心谱》;沙叶新:《陈毅市长》
二、曹禺《雷雨》(节选)
1、曹禺(1910—1996)四大经典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雷雨》处女作和成名作,中国现代话剧成熟标志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2、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成功艺术形象,他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这一切的承担者,一切罪孽他的专制统治。《雷雨》的深刻之处,在周朴园这个人物身上,揭示了中国的资产阶级与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之间有着政治的、思想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性;在他那纪念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和似乎具有人性的外观中,让人看到一个恐怖的封建暴君的黑色灵魂。以前对周朴园的评价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一个昧着良心用工人的生命换取最大利润的酱家,一个满口仁义道德而内心肮脏的伪君子
关于周朴园的争议,主要集中大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问题上
透过周朴园的言行
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周冲和四凤的爱情就是这种关系的延续。因此,他对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说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而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翻脸,也正是他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懦弱的表现
周朴园对 30年前侍萍居室的布置保持原样,家里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在时的布置,保留着锈着梅花的雨衣,保持着侍萍生孩子不开窗户的习惯,还一直记得侍萍的生日。甚至把侍萍摆到前妻的位置,表示要修一修她的坟墓,这种怀念有真实的一面。因为年轻时的侍萍知书达理,聪明伶俐,贤慧体贴,周朴园对她的爱是真诚的,是初恋;更何况侍萍是在为周朴园生下两个儿子后,主要是被父母逼走的;再加上周朴园的婚姻并不幸福,常让他回忆昔日与侍萍相处的日子。也对年轻时候的行为有些忏悔。当侍萍“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可能对自己及家庭、事业带来巨大威胁时,他审时度势,看出利害关系,毫不犹豫地想与侍萍一刀两断,然后想以钱“平息”解决他们的恩怨
这些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有多元性格的人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3、蘩漪的“雷雨”性格,蘩漪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繁漪具有鲜明的“雷雨”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
她与作家刻意设置的背景氛围始终相通。从一开场时“喘不过气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的不顾一切的“报复”,一种“雷雨”式的渲泄,她的情绪心态始终与作品的气氛融为一体。繁漪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处在冲突的中心,是她叫四凤请来侍萍,让侍萍带走四凤,希望留住周萍,到最后一幕,她承认了同周萍的关系,迫使周朴园认下了侍萍,使周家复杂的血缘关系一下子真相大白,使得周萍再一次陷入乱伦,在痛苦和悔恨中自杀身亡。蘩漪也在爱与恨都燃尽之后,走到了她的末路,完成了她的悲剧。繁漪复杂、独特的形象使她具备主人公的条件。她的性格是两个方向上的极端:极端的压抑与极端的报复,逼到绝路忍无可忍
繁漪便是“雷雨”
繁漪,繁,多也,漪,水之纹也。繁漪便是猛浪,便是永不宁静的水,便是荡涤一切的“雷雨”。她的痛苦最深,渴望又最强,所以爆发得最疾,最猛,就像雷雨。她是线索,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也许爱与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
4、《雷雨》中繁漪的形象
1)蘩漪是剧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简直就是“雷雨”的化身。她是全剧的一个中心人物,是戏剧冲突的制造者与推进者。她还是周朴园本质的揭露者,是炸毁周氏“王国”的起爆者。
(2)她素来有些阴鸷怪异,时而敛声息气,时而疯狂爆发,还有她那畸形的爱情、欲望的冲动,都裹挟着一种闪电雷鸣般的突发性和猛烈性。在她的具有魅力的却未免有些阴鸷可怖的性格中,折射出封建专制环境的沉重的压力,那种把一个女人心灵——美丽的心灵,扭曲得令人震惊的精神虐杀。她像是一把利刀,她的爱和恨都带着一道道的血痕和深重的创伤。
(3)她的性格是多面的,敢爱敢恨,不记后果。她虽然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从情欲的解放中体味到精神的自由,但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她的思想行为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她的悲剧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5、《雷雨》的艺术特色(1)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
将20年代旧中国的社会矛盾集中在一个家庭中,将历时30年的恩怨集中在一天的时间空间表现出来,情节环环相扣2)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3)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周朴园盛气凌人、梅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三、《茶馆》
1、老舍的《茶馆》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三幕话剧《茶馆》 代表了老舍话剧最高成就
2、老舍在《茶馆》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1)《茶馆》不仅人物众多,而且性格鲜明,这是《茶馆》人物设置与刻画上的特点
(2)《茶馆》之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中刻画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要是老舍使用了“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的结果。 “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3)老舍善于在冲突中塑造人物
(4)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很有传统绘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味
第十三讲 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一. 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文学
(一)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从14世纪至17世纪初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的一次中世后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因而有“文艺复兴”之名。但“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简单的复兴,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主要内容: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人文主义是人本精神与基督教精神的结合。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反对封建思想而不反封建王权;反教会腐败、愚弄而不反对宗教本身。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成就
在文艺复兴时期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语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民谣和戏剧等。
1.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关系最早出现的地方,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因而人文主义的新文学也出现得最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
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
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是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号召的人,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
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著有长篇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短篇故事集、论文等,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2.德国文学
这一时期的德国仍处于分裂状态,资本主义发展迟缓,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在罗马天主教、神圣罗马帝国和封建诸侯的三种压迫下,农民和城市平民,甚至下层贵族都对现存制度不满,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发生。这一时期,德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是埃拉斯慕斯的著名讽刺作品《愚蠢颂》和乌利希·冯·胡登的《蒙昧者》书简第二部。前者通过“愚蠢”这个人物的自白,揭露僧侣的虚伪和迷信,抨击诸侯之间的内战,后者则尖锐地批判了整个教会。
民族文学在德国也相当的繁荣,其中以《梯尔·厄伦史皮格尔》和《浮士德博士传》为代表。后者叙述了浮士德和魔鬼订约,把身心卖给魔鬼,魔鬼为他服务二十四年,满足他任何愿望,上天入地追求人生乐事。浮士德的一生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追求知识和人世欢乐的进取精神。
3.法国文学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社”以龙沙和杜·贝雷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
蒙田是16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三卷。他对同时代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培根以及17和18世纪法国文学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16世纪后期,英国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人文主义文学空前发达。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诗歌以斯宾塞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仙后》描写了仙后罗丽亚娜派遣12位骑士去解除灾难的冒险事迹。
16世纪英国文学最大的成就是戏剧。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5.西班牙文学
16世纪中叶,西班牙城市发达,产生了新型的小说,即流浪汉小说,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城市平民的眼光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大癞子》。
在西班牙,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二.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一) 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的商人之家。14岁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大约21岁时,莎士比亚到了伦敦。最初在剧院当杂役,替观众看马。后来进入剧团扮演跑龙套的角色。1590年开始编剧。1599年,他成了“环球剧团”的股东。1613年,莎士比亚离开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病逝,终年52岁。
在诗歌方面,莎士比亚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主要表现友谊、爱情的主题,对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予了歌颂。
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最高,他本人既是演员又是剧作家,一生写了37部剧本。他博采众长而又自有创造,在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各方面都写出了杰作,他的9个历史剧包括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亦即从13世纪初到15世纪末)之间连续300年的英国历史,场面之大实属空前,而作者也写得波澜壮阔,反封建,反内战,热情地歌颂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他的喜剧活泼多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仲夏夜之梦》(1596)和《皆大欢喜》(1600)又充满浪漫诗情,令人神驰;《威尼斯商人》(1597)用生动的法庭对抗的场景提出了海外贸易和犹太人放高利贷等经济问题;而结构完整、语言锋利则又数揭露清教徒虚伪的《第十二夜》(1601)。
他写悲剧的天才首先见于《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这个歌颂自由恋爱的剧本像朝露一样新鲜,而一对纯真青年的死又对封建门第的残酷作了有力的控诉,为后来的西欧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又一个长远吸引力的主题。1600年后,他的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老练,创作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悲剧,其中《哈姆雷特》(1601)写一个年轻的人文主义者面对邪恶势力,在怀疑、犹豫之后终于为“重整乾坤”而献出生命;《奥瑟罗》(1604)写一个威尼斯的黑人大将虽然武功盖世,却仍然受到邪恶势力的捉弄,以至亲手杀了无辜的爱妻;《李尔王》(1605)写一个国王在老年做了极不合情理的事,因此也受到极不合情理的对待,终于流落在民间,而在这过程中反而悟到了真理;《麦克白》(1605)则深入探索了野心的毁灭性,在充满迷信和恐怖的气氛里,作者却让他笔下的罪人不时剖析内心,沉思和反省给了这个悲剧以更大的深度。《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被称之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这一时期的作品标志着莎士比亚达到了他的戏剧艺术的顶点。以后他转入传奇剧的写作,以宽恕和解为主题,其中《暴风雨》(1611)仍是具有魅力的佳作。
(二)《哈姆雷特》赏析
2.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
(1)总体特征
哈姆莱特崇尚人的智慧和理性,他对封建等级观念表示出了不满。他学识渊博,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尽管处于险恶的环境之中,他始终充满了改革社会的伟大理想。正如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所说:“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嘱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哈姆莱特无疑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巨人。
(2)阶级特征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强调智慧和理性。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3)性格特征:(既有忧郁的一面,又有延宕的一面)
忧郁:哈的性格特征究竟是什么?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一半清醒一半疯,有人说是聪慧,有人说是坚强,也有人说是忧郁,甚至也有人说是软弱,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我认为哈姆雷特最基本的特征是忧郁。但忧郁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忧郁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剧本的帷幕一拉开,他给人的第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忧郁。父死、叔夺权、母改嫁,使他的精神倍受到打击。阴谋,大臣的奉承,使他看到了现实的罪恶。正是这两种现实,使他对世界和人类失去了信心。重振乾坤的艰难,复仇计划无法实现,使他根本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与动摇,从而陷入了忧郁的状态。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也就是在“做什么”的问题上,哈姆雷特是明确的,只是“怎样做”的问题上感到茫然。这就是他行动犹豫、延宕的原因所在。正如黑格尔所说:“他所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做”。 (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哈姆莱特的悲剧实质问题:主、客观的原因,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弗洛伊德认为哈的悲剧的真正原因是源自于其恋母情结。
第十四讲 浪漫主义与普希金
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而且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浪漫主义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它席卷全欧,并且在一些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文艺运动。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由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法国革命后的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在广大社会阶层中引起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也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产生了影响。另外,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流传甚广,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以前文学的一些经验。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卢梭对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宣扬,对想象的崇尚,以及返回自然的主张,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作为一个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如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对庸俗丑陋的现实极为反感,而对一些非凡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他们一般不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偏爱表现主观的理想。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枯燥而冰冷的“理性”,而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在内容上,有抒发对大自然的强烈的爱,也有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在体裁上,经常采用的是那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
二.普希金和他的诗歌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俄国文学之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在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
三.普希金诗歌代表作赏析(配乐诗朗诵)
1.《致大海》:1824年完成于监禁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诗歌渗透着一种忧郁的基调,贯穿着一种强烈的追求自由的精神。
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是给其远亲三山村女地主奥西波娃的二女儿的纪念册上题的一首诗歌。诗歌展示了诗人乐观自信、不屈不扰的情怀,意境雄阔、明朗、清新、自然。
3. 《致凯恩》:1819年,普希金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艺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家中见到凯恩,那时她才19岁,却已成了一位52岁的将军的妻子。6年后,诗人在流放地再次见到她, 离别时诗人写下这首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的作品相赠。
诗的第一段,极力写诗人当年遇见凯恩时的美妙情景。“幻影”、“天仙”,美得让人目眩神迷,美得几乎如坠梦境。这种美好的记忆一直如不熄的火炬,使诗人即使在“无望的忧愁”与“喧闹的困扰”中,也能在心底保有生命的亮色。
许多年过去了,“在流放的阴暗生活中”,诗人失掉了“灵感”,失掉了“眼泪”乃至“生命”,以为那火炬已然熄灭。这时,“我的眼前又重新出现了你”,凯恩——诗人灵魂深处的火炬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辉。诗人借爱情写苦难,又借苦难写爱情,让优美的诗意透着忧伤,又让忧伤散发着优美的诗意。
艺术特色:
(1)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乐感极强。
诗人先以“昙花一现的幻影”、“纯洁美丽的天仙”写凯恩的绝伦之美,节奏显舒缓;再写离别后无望的愁思、寂寞和空虚,节奏显低沉;最后写重逢时重新出现“昙花一现的幻影”、“纯洁美丽的天仙”以及空前未有的喜悦,节奏显奔放。这种回环往复、起伏交替的结构使诗歌的形象和情感显得格外多彩和丰满。
(2)巧妙运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并未直接描写凯恩的外貌之美,但读来却感到美得无法言表。诗人巧妙运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以“昙花一现的幻影”、“纯洁美丽的天仙”、“温柔的声音”、“天仙似的倩影”来勾勒凯恩的整体美,塑造了一个高度理想化的情人形象。
4.《我曾经爱过你》:写于1829年,诗中主人公“我”虽然得不到对方“你”的爱,但并没有因此而怨恨“你”,而是真诚的祝福“你”。这首诗阐释了人世间美好爱情的真谛:爱情首先是爱人,而不是自恋;不是期望从对方得到一切,而是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即使“你”并不爱“爱”我,但“我”也能真诚地为你祝福。这就是纯净的爱情、美好的爱情。
第十五讲:现实主义与巴尔扎克
一. 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1.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主流。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西欧开始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即法国的工人诗歌,英国的宪章派文学和德国的革命诗歌。同时浪漫主义作家还在继续创作,但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主潮并不断发展的则是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出现,指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一名词在欧洲影响不大,同时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称呼。20世纪高尔基发明“批判现实主义”一词。
现实主义文学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理性王国”的破灭,社会矛盾的深刻化、明朗化,使得“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浪漫主义文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代之而起的是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从狂想转入冷静,从积极呐喊转为深沉思索。人们希望看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作品中小人物增多,普通人受到关注,决定了欧洲小说越来越贴近现实。同时,欧洲叙事传统为它奠定了基础,客观性、分析性、唯物性增多,主观性引退,总体上是叙事文学。这股文学潮流,由于它对现存秩序的鲜明、强烈的揭露和批判,而被后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不平衡,以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法国是发源地,是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曾经经历过浪漫主义创作时期。《欧那尼》和《红与黑》都在1830年出版,其中《红与黑》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19世纪40年代达到高潮。50-60年代以福楼拜为主的创作已经略逊一筹。
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开始出现劳资矛盾。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狄更斯、萨克雷等作家的创作具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但同时他们也关注下层人民、小人物。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在19世纪20-30年代萌芽,独特的主题是批判农奴制。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搅在一起,叫做“自然派”。作家大多是贵族出身。人物也多是贵族。作品挥之不去的是哀愁,具有沉重感、历史感,气势庞大的特点,巴黎公社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占主导地位。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1)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有相当的深度。
(2)着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3)具有人道主义的新特点,既反对封建贵族,也反对大资产阶级,具有博爱特征,同情下层人民。
(4)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长篇小说空前繁荣,使之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类型。
二. 巴尔扎克和《高老头》
1.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多产著称于世。
他十分擅长写金钱的主题。在巴黎各界的奔波碰撞,和巴黎各种人物的接触交往,更使他亲身领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万能和万恶的力量,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关系。这些,为他成功地创作《人间喜剧》奠定了生活基础。
2.巴尔扎克的作品和《高老头》赏析
(1)《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全部作品的总目,共90 多部,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分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风俗研究》,包括六个场景。《人间喜剧》共写了二千四百多个人物,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风俗史。它真实地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揭露了资产阶级肮脏的发家史,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本质特征。恩格斯曾指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2)《高老头》赏析
A.主要内容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在《人间喜剧·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中。小说由两条情节主线交织而成,一条写高老头在大革命时期发了财,由于妻子早死,他非常疼爱两个女儿,将全部财产作为女儿的陪嫁,两个女儿则过着挥霍奢移的生活,从不关心他,并且常常来榨取他最后的一点积蓄,等到高老头把钱花光,女儿女婿便立即抛弃了他。高老头最后死在公寓楼上一间阴冷的房子中,临死前女儿也没有来见他一面,直到最后他才明白女儿爱的是他的钱。小说的另一条线是写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拉斯蒂涅本想到巴黎刻苦读书以求得一个好的前程,但经不起上流社会的引诱,在逃犯伏脱冷的教唆下逐渐走上了不顾一切向上爬的道路,最后形成了野心家的性格。高老头的故事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拉斯蒂涅的故事反映了金钱的腐蚀毒害作用,整个小说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金钱统治一切的罪恶及贵族被资产阶级战胜的历史趋势。
B.人物形象
a. 高利奥(高老头)
被金钱毁灭了的父爱的典型形象。
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这两者构成高老头的矛盾性格。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可是,在家庭内,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还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高老头的矛盾性格,是社会由宗法制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时代的产物,他的惨死,正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明证,他的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
b. 拉斯蒂涅
贵族子弟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由贵族到资产阶级是他阶级属性的改变,由纯朴的外省青年变成寡廉鲜耻的野心家是他道德品质的坠落。他出生于外省破落的贵族家庭,是个涉世未深、未被污染的好青年。刚到巴黎就掉进了大染缸,产生了找女人作靠山向上爬的邪念。在他向上爬、找女人过程中,遇到两个老师。 第一个老师是他的远房表姐,上流社会的社交皇后鲍赛昂子爵夫人。她以温文尔雅的语言教导他用不见血的合法手段"利己拜金"。不久他遇到了第二个老师,下层社会被追捕的苦役犯伏特冷,他用赤裸裸的强盗语言开导拉斯蒂涅,用非法的流血手段"利已拜金"。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接受了“人生三课”。
第一课:鲍赛昂夫人的隐退,证明"高贵的门弟"、"真挚的爱情"斗不过金钱,使他目睹了即便在情人之间也在奉行利己拜金原则的冷酷现实,否则将会大难临头。
第二课:伏特冷被捕,证明超群的"胆略与智谋"斗不过金钱,再次让他验证了普通人之间的奉行的利己拜金原则。
第三课:高老头的惨死,证明"崇高的父爱"斗不过金钱,使他深深的知道了利己拜金的原则不仅流行于整个社会,而且渗透到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 拉斯蒂涅埋葬了高老头,也随之埋葬了他年轻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完成了人生三堂大课的教育。他良心泯灭,欲火炎炎地投向利己拜金的赌场,由贵族青年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拉斯蒂涅的蜕变,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明证。同时,表现出时代的变迁,即贵族子弟经不起金钱的引诱,投入了资产者怀抱,这正是贵族衰亡的一个途径。
c. 鲍赛昂
没落贵夫人的形象。鲍赛昂子爵夫人是巴尔扎克为贵族阶级唱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她出身名门贵族,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后,只因缺乏金钱而被情人抛弃,被迫退出巴黎上流社会,高贵的门第再也敌不过金钱的势力,她在后来的小说中因为同样的原因又一次被金钱出卖。她的遭遇告诉人们,贵族阶级除了失败之外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金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d. 伏脱冷
是资产阶级个人野心最突出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了个人野心的一切罪恶;他以愤世嫉俗的面貌出现,猛烈攻击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实际上却在传播这种道德和法律。拉斯蒂涅便是在他指引下利欲熏心,爬进了统治集团。
C.艺术特色
艺术上很严谨,作者设置了典型环境,让典型人物活动于其中,使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与环境相契合。
a.书中交织着四条情节线索。两条主线:高老头的遭遇、拉斯蒂涅的经历;两条副线:鲍赛昂夫人的命运、伏脱冷的故事。从人物关系看,四条线索都与拉斯蒂涅相关;从小说主题看,四条线索都与金钱问题相系。所以情节线索虽然多,却不散乱,脉胳分明;和声部虽然有几重,却统一于一支主旋律。四条情节线索以拉斯蒂涅的堕落为主线,其它几条起辅助作用,纵横交错;
b.典型人物的刻画是巴尔扎克的最大特色,不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心理刻画,甚至一个细节,如高老头每吃一块面包都要放在鼻下嗅一嗅,都使人物更鲜明生动;
c.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作者一大功力,如贵族沙龙中的语言与逃犯的语言绝不一样。
第十六讲:现代主义与卡夫卡
一. 现代主义文学运动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内涵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文学),是对思想上具有强烈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追求实验、创新的20世纪西方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主要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重要文学流派。它是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欧美文学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在传统价值观念上
早在19世纪末就受到怀疑的以决定论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到20世纪进一步动摇衰落。西方世界的现实,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
2.在哲学思想上
流行于20世纪的西方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及现代心理学,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为其提供了从世界观到创作方法的理论依据。20世纪的西方社会,为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现代人的困惑”,即揭示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人置身于其中的孤独、陌生、焦虑、痛苦的情绪。
2.从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看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锐意创新的文学,它反对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传统美学观,强调表现人对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
3.从艺术手法上看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传统的表现技巧,用荒诞的情节来取代故事的逻辑性、用虚化的、富有象征性的空间,场景和人物来取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用时序跳跃、交错的心理时间来取代时序递进的物理时间,用隐晦、暗示性的语言取代语言的鲜明性。
二.卡夫卡和他的小说
(一)卡夫卡的生平简介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西方自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卡夫卡热”至今未衰。卡夫卡的创作不仅深刻地反映出“现代人的困惑”,反映出他们的异化、恐惧、危机、孤独的切身感受,而且以其精湛的艺术,对现代西方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尊奉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
世界文坛上的许多著名作家的创作生涯和成长发展,与个人身世、性格气质有很大关系,卡夫卡就属于此类。他出身犹太商人家庭,父亲专横狂暴,卡夫卡常成为父亲施暴的对象。这造成他性格上的缺陷:懦弱、隐蔽、羞怯、内向,许多事情常常会猝然中止,缺乏事业心和进取心。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卡夫卡从小爱好文学,中学时开始读斯宾诺莎、达尔文、尼采的著作和易卜生的戏剧。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与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结为至交后,两人参加一些文学活动,从1909-1912年曾几度结伴去巴黎、苏黎士、米兰、魏玛等地参观游历。这时,德国作家黑贝尔和托马斯·曼、法国作家福楼拜、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卡夫卡很有吸引力。以后,他对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著作产生兴趣,也开始研究中国的老庄哲学。以上这些作家、思想家对卡夫卡的人生观和创作思想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卡夫卡的小说
(1)小说概况
卡夫卡进行文学创作,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而且主要是在夜间进行的。为了使自己的创作不落入窠臼,不去走别人已经走过的创作道路,他在很大程度上把对他有影响的东西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形成了自己创作上的特殊风格。这就是他在作品中通过个人身世的感受,把奇特和神秘的东西在解释性的结构中进行真实细腻的描绘,这种结构和描绘是由简单的叙述性句子组成的。这种独特的象征的艺术手法,确实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先河。卡夫卡创作了78篇中短篇小说,其中最有名的首推《变形记》,而三部未完稿的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又译《审判》)、《城堡》则是具有“卡夫卡”特色的作品。此外,还有一些短篇小说也未完稿。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从主题思想上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A.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
B.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变形记》)
C.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中、小资产阶级人物(许多是所谓的小人物)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感。
D. 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在某些方面还反映了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更突出地反映社会批判的主题。
A.《美国》成书于1912-1914年间,原名《失踪的人》,写一个虚构的普遍化了的资本主义世界。
B.《诉讼》成书于1914-1919年间,它是“卡夫卡式”(表达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小说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卡夫卡最优秀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问题。
C.《城堡》成书于1922年。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如社会等级森严,官僚腐化荒淫、机构庞杂无度等等。
(2)《变形记》赏析
《变形记》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这一主题的重要代表作。
A.主要内容
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挣钱养活家人。一天早晨,他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感到十分恐慌,担心失去工作,也无法见人。他的父母和妹妹见到这个情景,大为震惊。父亲不理他,母亲很悲伤,妹妹开始时怜悯他,给他送食物和打扫卫生,但后来她也感厌倦了,格里高尔的饮食就没有保证,房间也越来越肮脏。由于少了格里高尔的工资收入,家里人只能另找门路谋生,他们出租房屋,以增加收入。一天,格里高尔被妹妹的小提琴声吸引出来,暴露在房客面前,全家大乱,房客吵者要退租,妹妹表示无法忍受,要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就在当晚悄然死去,全家人仿佛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B.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及变形后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而且典型的现象。卡夫卡描写的格里高尔在生活重担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一只大甲虫,表面上看,似乎是荒诞无稽的。但是通过变形这个象征的手法,却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所创造的物,例如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着人,把人变成了奴隶,并最终把人变成了“非人”。卡夫卡通过受压抑的小职员变成一只甲虫后的思想和活动,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这种别具一格的描写使《变形记》成为一篇独特的文学作品。
C.格里高尔形象分析
a.格里高尔是个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因受社会的重重压迫变成一只大甲虫,最终被亲人抛弃。他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b.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格里高尔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c. 格里高尔的变形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隐喻着小资产阶级及其普通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经济畸形发展中失去人形后仍保留着人的感情、思维,但早已被异化为非人,一台创造价值的机器和赚钱养家的工具,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D. 艺术特色
“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浓烈的自传色彩。
a.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由人变成甲虫,情节荒诞,但其父亲、母亲、妹妹对他的一种态度以及世人对他的一种反应却很真实。父亲用脚踩他、妹妹一心要把他弄走等细节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亲人之间的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显得非常真实。
b.怪诞。《变形记》中描写人变成“非人”——一只大甲虫本来就很荒诞。
c.象征。《变形记》中甲虫与人之间的关系,象征着揭开外衣的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d.浓烈的自传色彩。卡夫卡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压抑,性格孤独忧郁,《变形记》中的主人公从性格和遭遇上都能看到作者的某些影子,带有浓烈的自传色彩。
(三)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成就
卡夫卡的小说,不论是短篇还是长篇,思想内容怪诞离奇,艺术形式新颖别致,具有象征性、荒谬性、冷漠性和意识流。大框架荒诞而细节真实,这正是卡夫卡作品与纯粹荒诞的作品的一个基本区别点。
此外,卡夫卡的作品没有前因后果的交代,它是在历史时间与地理空间之外展开的。他的小说所描述的故事,没有具体的时间,也没有确定的地点,更没有鲜明的背景,因此包容了相当宽广的历史范畴,既具有寓言的色彩,又带有“先知式”预言的内容。正因为这样,现代派中的许多流派,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都可以视卡夫卡为自己行列中的一员。小说创作拓宽了现代小说艺术的途径,使他成为时代的巨匠,现代主义之父。
相关文章:
- 上一篇:30岁生日经典语录
- 下一篇:我选择善良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