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1 03:40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喵言谈书 | 评论: 次 | 点击:

如何探寻表象下的真相——读《魔鬼经济学1》,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喵言谈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魔鬼经济学经典语录1

经济学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存在各种迷雾笼罩下的问题。本书的目的在于拨开蒙在现代生活之上的迷雾,探究内在的真相。我们会提出很多疑问,有的无关痛痒,有的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答案可能常常听起来怪诞不经,但经过事实分析后,会变得显而易见。

《魔鬼经济学1——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由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和撰稿人史蒂芬·都伯纳合著,其中列维特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经济学描述的就是现实世界,其本原就是解释人们如何得到想要的东西(资源如何分配)的理论。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比如可以从”动机“的角度来入手研究人类行为,动机又分为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别人怎么看自己),道德动机(自己如何看自己)三种。当有了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人们就会相应的调整行为。

书中说了什么

经济学,从根本而言,是一门研究动机的学科:人如何得偿所愿或满足所需,尤其是在其他人欲求相同的情况下。既然有聪明人费心设计出了行为框架,就有成千上万聪明或不聪明的人会花费更大的心思去钻空子。作弊是否是人之天性尚未知,但确实是人类试图为之的一个突出特征。作弊是一种原始的经济行为——不劳而获。在此作者探讨了教师作弊和相扑假赛的案例。分别通过分析芝加哥学校的成绩数据和日本相扑排位赛的数据,发现各有可疑之处。在高标准测验制度下,如果学生的测验成绩不佳,教师就需接受审核,或被取消加薪或升职资格;如果学校整体成绩不佳,联邦政府则会扣留拨款;如果学校遭到停课整顿,教师则有被解雇之虞。教师作弊鲜有人追查,很难被发现,也几乎从未受到过处分。这就成了教师在学生考试中透露或篡改答案作弊的动机。日本相扑比赛的利益机制错综复杂,力士的排名直接影响他们的待遇和地位,可能会很悬殊的差别,也诱使他们在比赛中送人情。

然而假如自己的所作所为无人目睹,会有人能抵制住诱惑,不去作恶吗?在书中通过观察费尔德曼的百吉饼生意发现至少87%的情况下还真不会。

除了“动机”之外,信息也是很好的出发点。然而,在我们学习的经济学中,往往以信息的透明和高效传递为基础。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信息都是不对称,导致了许多问题。

在对比三K党和中介的例子,揭发三K党和揭发漫天要价的保险公司还是有区别的:三K党以秘密情报牟利,以故弄玄虚的方式制造恐慌;保险费则算不上是秘密信息,而是一系列零碎信息,由于分布散乱,所以相互之间难以横向对比。但在两个案例中,信息的传播均起到了削弱权力的作用。

由于信息拥有巨大的威力,即便是在某种信息实际并不存在的情况下,误以为掌握了这种信息也会造成不容乐观的影响。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这是常有之事,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这种现象叫作信息不对称。我们认为,有人(通常是专家)懂得多,有人(通常是消费者)懂得少,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真理。但实际上,各行各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都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大为减少。

互联网有一项成就,它大幅缩小了专家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差。互联网尽管有着摧枯拉朽的力量,却难以根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往往,我们公开宣称的信息和我们心知肚明的真实信息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或者以更通俗的方式来讲,就是言行不一。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是信息的持有者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获得了权力,而互联网等的出现则大大的稀释了权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有效市场,我们需要披露信息,我们惩罚信息作假。我们要减少信息不对称。

通过探讨贩毒行业的例子,某项工作若有太多人愿意做且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酬劳通常不会太高。这是决定工资多少的四个重要因素之一,另三个分别是该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该工作的不适程度和该工作所提供服务的需求量。这也符合对高薪工作的认知,从业门槛高,付出的劳动多,社会对此项工作依赖性大。因此要寻求高薪工作,就要好好审视自身的能力,查找是否有不足并提升,选择合适的行业,并且要踏实肯干,听起来像老生常谈,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对于美国的犯罪率下降,90年代的经济繁荣似乎构成了犯罪率下降的一大因素,但实际上,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微乎其微。作者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关联性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堕胎率最高的几个州,在90年代的犯罪率下降幅度也是最大的,而堕胎率较低的州,犯罪率下降幅度也较小。不仅缺少了成千上万的年轻男性罪犯,还有成千上万的单身、未成年母亲——因为那些因堕胎而未出世的女婴若长大成人,很可能会重蹈其母亲的覆辙。堕胎是美国历史上造成犯罪率下降的最大因素之一。这是个出乎人们意料的发现,这却符合作者说到怪诞不经但经事实分析后会变得显而易见的现实。

书中也提及家长们关心的问题。最容易被专家耸人听闻的言论所蛊惑的就是父母了,恐惧成为他们育儿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毕竟,为人父母要照顾另一条生命,这令许多父母把养儿育女的太多精力浪费在了担惊受怕上。问题在于,他们多半是在庸人自扰,但这又并非他们的过错,毕竟辨别事实与谣言并非易事,这对忙碌的父母来说尤其如此。专家喋喋不休的言论,姑且不说来自其他父母的压力,铺天盖地让他们无暇作独立思考,他们能收集到的事实要么被曲解了,要么被夸大了,要么是断章取义,而这都是别有用心的人捏造出来的。就如现在的教育焦虑。

父母对孩子的智力成长究竟有多大影响?著名网文《什么样的家庭出学霸?大数据研究颠覆你的常识》就是节选自《魔鬼经济学》的这一章节。具体的案例从略,就说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所发现的:

影响显著的8个因素(只针对美国低年级考分情况):
1、 父母学历;

2、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父母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纪;

4、出生体重;

5、是否亲生;

6、父母在家讲英语;

7、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8、家中藏书

当然中美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有些因素如讲英语的情况未必适用于我国。

作者在做了大量分析以后得下来一些结论,值得深思:
1、父母的特点比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更重要。也就是父母内在本身拥有的东西比蓄意去应付做出来的行为(例如所谓的鸡娃),对孩子的影响更为重要;
2、对于喜欢和钻研养儿育女的父母和育儿专家来说,事实上,这些育儿之道似乎被严重高估了;
3、父母的作用比你所知的要小,而同龄人的影响更大;
4、基因很重要。大量研究证明,儿童的性格与能力约有50%是由基因决定的。

对于家长们另外的焦虑,关于起名字,书中的案例里所谓看起来是黑人,或者富裕阶层的名字,作者引用的数据说明引领起名风尚的并非名人,而是几个街区外房子更大、车子更新的那户人家,却有许多父母或有意或无意地钟情于那些听起来像是“成功人士”的名字。但随着某个上层名字为大众所采纳,上层阶级的父母开始弃之不用。最终,它成了烂大街的名字,连下层阶级的父母也看不上眼,这个名字就此被束之高阁。而与此同时,下层阶级的父母则开始寻找下一个上层阶级父母看上的名字。

父母为孩子起名时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虑,他们或想中规中矩,或想不拘一格,或想与众不同,或想追赶潮流。加州的名字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父母会通过取名来表达望子成龙的念想。尽管名字不会起到一丝一毫的作用,但父母至少可以心安理得地觉得自己从一开始就尽了心力。

小结

作者指出,现代世界尽管充斥着种种迷雾、乱象和罪恶昭彰的骗局,却并非无法参透或深不可测;只要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它甚至比我们所想的更加趣味横生。所需的仅仅是一种新的观察方式。

此书和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不一样,它带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人重新认识经济学,合理运用经济学,可以看透更多事物本质。其实用数据分析的方式来处理和解决问题,人们的各种想法和说法都是主观的,但数据是客观的,通过有效数据分析,知道什么值得测评以及如何测评,有助于理清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如果你学会以正确的方式观察数据,某些以其他方式无法解答的谜团就会迎刃而解,因为要击碎混淆视听和自相矛盾的谎言,数据的力量就无可比拟。

虽然此书没有统一主题,不过至少有一条共同的主线贯穿于《魔鬼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与理性思考人们在真实世界中的行为方式有关,一切只需全新的观察、辨别和衡量方式。这并不见得是什么难事,也无须复杂缜密的思维。

魔鬼经济学经典语录2

解读《魔鬼经济学》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上)

——晓书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踏上新的征程了,按照上一次的投票结果,给大家承诺的,解读《魔鬼经济学》一套四本。作者史蒂芬列维特。这套书读起来非常的轻松,其中没有什么生僻的经济学概念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数学公式推演。

晓书童频道之前解读过两本重量级的经济学著作,一本是黑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还有一本是个人非常喜欢的薛兆丰教授的《经济学通识》,这两本书作为相当牛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其中讨论了像是破窗谬论、新技术、新机器是否会引发失业、贸易壁垒是否对本国经济有积极影响,价值体系是如何运作的,还有环保、通货膨胀之类的等等很多问题。而前两本书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在揭示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让我们掌握一些经济学的常识,回归于理性。破除当下流行的各种经济学谬误。

而史蒂芬列维特的这套《魔鬼经济学》和之前的两本书读起来完全就是两种套路。《魔鬼经济学》中所描述的种种事件乍一看根本就和经济学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像是后面我们要说的人们的道德是否高尚、毒贩为什么会和母亲住在一起、游泳池和手枪对于孩子来说哪个更危险,还有更有趣的像是抢劫银行应该选择星期几以及妓女的生活和职业问题等等等等。他讨论的都是这些狗拿耗子的事情,而最终所得出的结果却也让我们大跌眼镜。

作者史蒂芬列维特也因为这套书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魔鬼经济学曾在《纽约时报》最佳读物排行榜上连续霸榜了将近一年。所以它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按照晓书童以往的尿性,在每本书解读的第一期节目中,我都会详细的介绍作者,顶礼膜拜一番也算是向作者致敬。但是罗胖已经用了两期节目来推荐这本书,把跪舔的脏活累活都干完了,那我就没必要照葫芦画瓢换个姿势再来一次了。对吧?就只强调一点,就是魔鬼经济学看起来是轻松加愉快,都是在描绘各种生动的事例,适合每一位同学捧起书本自己领略他的精彩。

对《魔鬼经济学》的解读,这一次我想尽量的压缩篇幅,帮您脱脱水,提点其中的干货部分加以说明就足够了。其余的大量事例其实都是在反复的阐述这么几个重要的核心观点。毕竟厚厚的四本书呢,我按照讲人类简史那样,要讲到猴年马月去了,也确实没有这个必要。

那好,我们就直接开始《魔鬼经济学1》,副标题是揭示隐藏在表象下的真实世界。什么是表象?而什么又是真实呢?之前我们一再的说,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身处的世界,但是所看到的风景却是不一样的。而这完全就取决于我们的眼睛。那么同样的,经济学思维的运用就是在帮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要知道,我们身处世界的复杂程度是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而我们普通人其实都是在用自己的直觉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行理解和判断。那么表象与真实的差距就是来源于此。通过《魔鬼经济学》这本书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训练自己的直觉,让我们的观察和判断可以跨越更多的复杂度。

人性动机的复杂性

我们先来看造成表象与真实有着巨大差别的第一个问题,人性动机中的善与恶。

话说您是一名幼儿园的园长,幼儿园明文规定,在下午4点之前,家长必须来把孩子接走。但是总有家长迟到,那怎么办呢?你总不能把孩子撵出去吧?所以每次都要留一名老师放学后等着这些家长。长此以往也不是事儿啊,那干脆用经济杠杆撬动一下,罚款。多了也不合适,那就迟到一次3块钱吧。目的就是督促家长不要迟到。结果呢?罚款措施实施之后,家长迟到的次数立马就翻倍了,之前每周迟到的家长就10人次,现在变成了20人次之多,结果适得其反。那作为园长的你肯定就懵逼了。赶紧取消了罚款,但是迟到的现象却并没有好转,还是保持在20人次的糟糕状态。这是怎么回事呢?

金钱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这不就是经济学吗?我用金钱的方式来惩罚迟到家长难道错了吗?怎么会适得其反呢?

其实啊金钱确实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但是行为的动机却不单单只有经济动机,还有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而一套行之有效调控方案,必须考虑到这三个方面。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我们人类发明的最有效的一套调控方案就是针对预防犯罪的。你看哈,如果成为罪犯,锒铛入狱并因此丢掉工作、被没收财产和失去自由都是经济处罚;而除此之外呢?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对的,来自内心对我们的谴责这是道德约束;还有,从此背上坏人、甚至是罪犯的污名,周围的人都会对你另眼相看,工作都找不到。这就是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约束。金钱、道德和社会三个方面共同着手,才能起到抑制犯罪的作用。缺一不可。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幼儿园的例子。首先3块钱的罚款实在太微不足道了。那如果罚款100块钱一次呢?这应该就可以完全杜绝家长迟到,但是这必定引起大家的反感,罚款本质上是一种权衡措施,必须要平衡利弊。但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3块钱经济的罚款立马使得道德约束失效了。我花3块钱就可以消除内疚感。而且罚得这么少,迟到看来也没什么打不了的。对吧?那我何必要为了三块钱在路上紧赶慢赶呢?何必提前结束一场电影呢?对吧?而即便你取消了罚款,也并没有在此唤起家长心中的道德约束。所以作为幼儿园长的你,注定就悲剧了。

对人们行为的调控就是这么奇特,关系到最根本的动机。一点微小的变化就能造成出乎意料的后果,完全有悖于调控者的初衷。

再比如说献血这件事情,如果献血者因为献血可以获得一小笔的补贴,献血量反而在下降。为什么?和刚才幼儿园的三块钱罚款类似。因为这笔钱让原本高尚的善举变成了一种交易,而且这点蝇头小利完全不值一提。那如果我们提高献血的现金奖励呢?一次50?500?甚至是5000?那献血者不但会趋之若鹜,还会引发人性中恶的一面不断的显现出来。比如说用猪血鱼目混珠,或者是用假身份证来冒名顶替多次献血,甚至是持刀抢血。

我们会发现,在利益的趋势下,人性中的道德约束似乎变得脆弱不堪。有句话说:值得拥有的东西就是值得为之欺骗作弊的东西。这似乎相当的有道理,作弊其实是一种人人向往的原始的经济行为,因为这可以让我们不劳而获。

就连我们的心灵的工程师们,老师这一个备受人们尊敬的职业。也会在利益的趋势下作弊。在美国的芝加哥就有例子,当我们把学生的考试成绩计入老师的绩效考核,直接与老师本人的经济收入和职业前景挂钩的时候,我们无奈的发现,纷纷出现了老师帮学生修改试卷答案获得高分的作弊情况。怎么发现的呢?后来啊通过对学生以往测试成绩和各个考场题目正确率的细致分析,本来完全不可能被发现的老师作弊的行为,也同样能被经济学们通过数据洞察出来。

再有日本的相扑运动,在日本,相扑不仅仅是国技,更是宗教、军国和历史情节的寄托。他是被祭奉在日本人民精神圣坛上的东西,完全就不是其他比赛可以比拟的,在他们自己看来荣誉重于胜负的。所以日本人坚信,相扑运动是不可能出现作弊的嫌疑的。然而,当我们通过大量数据的数据分析之后也出现令人无奈的结果。相扑比赛的规则是两两交锋15场比赛,赢多输少就晋级,意思只要能够赢得8场胜利的选手就可以晋级。在这样的赛制之下,那两位7胜7负的选手对战,自然就是生死之战,拼尽全力。但是当7胜7负的选手对战的是8胜6负,或者是已经9胜5负的选手呢?对你来说是生死之战,但是对手已经赢得8场胜利了,我还有必要和你玩命吗?这其中是不是有作弊的嫌疑呢?

我们收集了从89年到2000年11年间的3200场比赛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从中直观的就可以看出,当7胜7负的选手对战8胜6负选手的时候,其胜率居然暴涨到80%。而以往对战的胜利都不超过50%。就在这次生死对决之后,胜率又瞬间回归到50%以下的正常水平。您想象看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道德所代表的是这个世界在人们心目中应该如何运转,而经济学所代表的,则是世界真实的运转方式。这句话是写在本书序言中的,极其重要。

经济学在我们看来是一门有关评测的学科,它包含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用途广泛的工具,可以对大量信息进行确切的评估,像是就业、房产、金融和投资,通过评估来确定其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应该才是我们平常以为的经济的根本意义。但与此同时?这样的经济学工具,同样可以用来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话题。于是才有了这一本魔鬼经济学。

刚才我们所说的幼儿园家长、教师和相扑运动。利益动机都在驱使他们暴露出人性中恶的一面。在金钱动机、道德动机和社会动机的重叠之下,我们需要剥茧抽丝,逐一分析后才能看到隐藏在表象下的真实。

不过话又说回来。难道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普遍天性吗?利益驱使总是能突破道德约束,践踏心中的善吗?

关于人性动机中的善恶,我们再来说个故事,这个故事即是一门有趣的生意,也是一场巧妙的经济实验。故事的主角叫做费尔德曼。他原本在一家公司里当领导,领导嘛,自然需要经常关心下属员工,对吧?他经常会带点面包给员工,送温暖吧。大家觉得这面包挺不错的,慢慢楼上楼下的同事都想要费尔德曼的面包。人太多了,他干脆就带很多面包到公司里来,一块钱一个的面包,为了回收成本在旁边放了一个篮子,需要面包的话就自己拿,丢一块钱到篮子里就可以了。如此一来,最后面包成本的回收率大概在95%左右。有些人没有给钱,费尔德曼认为只是有的人偶尔的疏忽罢了,并不是故意的偷窃。后来因为工作变动的原因,费尔德曼干脆就辞职了,就用这样的方式做起了面包生意。每天早上,他就把面包和投币的篮子放到各家公司的餐厅里,中午再去把钱和剩余的面包收走。这就是一种全凭自觉的生意方式,但确实还算可行,短短几年,费尔德曼每周的面包销售量就达到了8400份,业务遍及了140家公司。而在此期间,费尔德曼详细的记录面包生意数据,因此通过对比回收所得与面包缺失数量,他发现他可以衡量各公司客户的诚信度,而且非常的精确。之前他在自己公司中的面包付款率是95%,开始做生意之后没有这么高的付款率,大家也可以想得通,毕竟他是公司领导,并且大家都认识他。这都起到了抑制偷窃的作用。但后来实际的付款率也稳定在了87%左右。

前面我们说,道德代表着在我们心中,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而经济学则代表其实际的运转方式。那么费尔德曼的面包生意恰好就处于二者相交的范畴。

我们确实从87%的付款率来看,是有很多人在进行偷窃,但是绝大多数人,即便是在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也没有因为利益的驱使而表现出人性恶的一面。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费尔德曼有一位经济学家朋友,开始面包生意之前朋友就觉得他疯了,这种全凭自觉的生意方式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因为从经济动机的角度来看,人们不付钱拿走面包才符合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在这个时候,道德动机也在同时的发挥着作用。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的主旨就是我们人类的本性是诚实的。他说:“无论人类被描写得如何自私,其本性中显然还存在某种原则,让人类关注别人的命运,让别人幸福成为对自己来说不可缺少的东西,尽管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自己感到欣慰之外他一无所获。”

人性动机中的善恶讨论中,似乎得到了一个我们愿意接受的答案,尽管错综复杂,但是如果明知自己的所作所为无人目睹,会有多少人能抵住诱惑,不去作恶呢?而现在我们知道,至少有87%的人,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还是遗憾的觉得,如果不是面包,而是钻石呢?未必有87%的人还能坚守得住道德的底线吧。也许本书用魔鬼来命名确实不假吧。

信息的复杂性

我们再来看造成表象与真实之间巨大差距的第二个问题,信息的不对称性。

举个身边的例子吧,房产中介。假如说你要卖一套房子,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委托房产中介。大家肯定都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卖出最高的价钱,我们对房产中介多半也都是很放心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房屋售价和中介费是挂钩的,按房子售价的1.5%来支付中介费。对吧?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是一条心、是利益共同体嘛。房子交给你,你一定会想尽办法帮我卖一个好价钱的。于是就放放心心的在家等中介的好消息喽。但是不好意思啊,这却是我们自以为是的表象。

怎么说呢?比如说您的房子市场价值是100万。为了等待能出更高价钱的买家,您的房子就需要在中介更长时间的挂牌销售,要等着愿意出更高价格的买家出现。假设多挂牌一个星期,您的房子就可以多卖5万块钱,您当然愿意等。可是中介会愿意等吗?怎么会不愿意?多卖钱他也多拿啊。但是您想,5万块钱的1.5%才是750块钱。而中介为了这750块钱要占用他的挂牌广告位,并且要东奔西跑的接待这一个星期以来有可能出价的所有买家,带他们看房、帮您和他们谈判。他是用这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赚着750块钱划算呢?还是在卖出一套的房子赚取另外100万的1.5%中介费划算呢?结果瞬间就明了了。当有买家出到100万,甚至是90万的时候,中介就会说和你说,这个价钱已经不错了,现在卖房市场可不景气,比您更好的房子都没有出到这个价钱呢。在说服你卖掉房子之后,他转身在去赚下一个100万的中介费。这才是他利润最大化的最可行办法。

我们自以为的用中介费就可以把房产中介和我们捆绑在一起共进退,可惜我们各自心中算的完全就是两本账啊。我们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多赚5万块钱,而中介只能拿到750块钱而已。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手中的信息只不过是自己房产的信息,而中介手中的信息则是他手中N多房源和整个房产市场的信息。说的难听一些就是中介正在利用与我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坑我们啊。而最后我们还觉得自己的房子已经卖了不错的价钱。自己还赚了。

交易中双方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的例子太多了。再来看几个有趣的。

比如说卖车,一张车一辈子最惨的一天就是被卖出去的那一天了。新车买过来马上就贬值25%,对吧?这个大家都深有体会吧。一张新车20w入手,立马出手的售价很有可能都不会超过15w。为什么?我作为买家我就会想,你才买来的车马上就要卖掉,那八成就是你的车有问题嘛,对吧?就算这辆车真的没有问题,但是保不齐买家就会因为心中有这样的顾忌,而不会出高于15w的价钱。关于这辆车的信息卖家的是心知肚明,但是买家担心被你蒙在鼓里啊。所以你作为卖家反而就会因为这样的信息不对称而吃亏。那如果你的新车真的有问题怎么办呢?别慌,卖家可以开一年再出手,到那个时候啊,对于车出厂质量问题的怀疑就会变得不存在了。那时候我们关心的是什么?车保养得好不好啊,开了多少公里啊,没有有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啊?反而不会关注车的出厂质量问题了。最终车的售价很可能会超过它实际的价值。

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相对于我们这些非本行业的门外汉来说那可都是专家啊。而他们手中就是掌握这我们所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恰恰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东西。有些时候他们的行当太过高深,我们就算是偷看一眼,看到的信息也是让我们无所适从。有些时候,我们钦佩他们的学识,自己都不敢妄加质疑。

假如医生建议你做一种叫做血管成形的手术来预防心脏病,作为患者你的第一反应是医生在为你的健康考虑,而应该不会以为他在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捞上一笔吧?但是呢?如果在这个时候你拥有的信息告诉你,目前的研究表明血管成形手术对预防心脏病毫无帮助。你又会怎么想呢?如果你是一名心血管科的医生,另外一位内科医生把他的患者介绍给你,帮患者做一个这样的手术来预防心脏病。有钱大家赚嘛。而如果你告诉病患,他不需要做这种手术的话,那么放心,这些内科医生再也不会介绍病人给你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啊,有信息在手的一方就掌握了一个影响巨大,却心照不宣的把柄,这个把柄就是我们内心的恐惧。我害怕如果现在不以100万的价格把我的房子卖出去,以后就卖不到这个价钱,或者压根就卖不出去了。我害怕二手车有质量问题,所以我都不敢买这一辆才开了一天的车,哪怕他的价钱相当的诱惑。我害怕要是不按照医生的建议做手术,我的孩子会发现我心脏病突发死在浴室的地板上。我害怕几万块钱的车遇到车祸会像玩具一样的撞的粉碎,而价值百万的车就可以固若金汤,确保我所爱的人性命无虞。

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其实都是行业的专家在利用着信息的不对称在操纵着我们的恐惧。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担心的以及害怕的,都是他们故意想让我们看到的罢了。

想想真是可怕,不过好在我们社会的发展方向正式在不断的解消信息不对称性。比如说互联网,最明显的例子。买东西上淘宝先查个价啊!这样你还能用价格信息不对称来坑我?来啊?!互联网正是用信息的无障碍高速流通,打破这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优势从信息占有者一方向消费者一方流动。在比如说有些商家为了拉拢更多的顾客也在主动的解消信息不对称,比如说现在很多餐馆都使用开放性的厨房,就怕你担心食品不卫生,我做给你看。这也是一个商机。越来越多的中介单位会主动参与到解消信息不对称的事业中。

晓书童说

第一,人性动机的复杂性。动机是现代生活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几乎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人们随时都在金钱、道德和社会多重因素的撕扯下做出行为。我们遇事不仿多思考一层,不要仅仅被眼前看到的单纯的金钱或者是道德动机所蒙蔽住。

那些整天教导我们不能作弊的老师自己却也在作弊。被日本民族奉为精神圣坛上的运动-相扑,同样也在作弊。在谴责和谩骂之外,如果还想弄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也许我们应该学会从一个作弊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第二、信息的复杂性。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绝对的信息对称假设在真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对于信息的操纵,我们需要多留个心眼,甚至就是百度一下。便不会踏入那些所谓的专家们预设的陷阱当中。

另外,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再来思考信息的问题,刚才我们所说的房产中介和医生还有书中提到的政客、基金经理以及我们工作中的领导、家庭中的长辈。他们的权威正是来源于他们的手中的信息比我多啊,所以他们可以指挥我、安排我,甚至是坑我啊!对吗?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信息的不断累积,你自身与对手之间的存在多大的信息不对称性,这也是你成功的路径啊。

所以说,弱者的逻辑,就是打破自己与他人的信息不对称性。而强者的逻辑呢?确是利用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累积自身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当你手中的信息凌驾于对手之上的时候,你就可以死死的抓住这种不对称,操纵信息进行完美的降维打击。呵呵,这样来说,是不是很魔鬼呢?

魔鬼经济学经典语录3

内容简介:

本书颠覆日常认知,以经济学的方式探索日常生活背后的世界,书中每个案例都来自生活,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那些虽然容易理解但不可能无师自通的经济学原理,结论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本书以革命性的思考、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同寻常的分析,揭示事物表象之下真实的一面。

作者简介:

史蒂芬·列维特,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2003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

史蒂芬·都伯纳,作家、记者、电台与电视人,曾就职于《纽约时报》。

作者:[美]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