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经典语录摘抄

时间:2022-11-12 00:06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天地人闻思修 | 评论: 次 | 点击:

读书笔记《实践论》0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天地人闻思修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实践论经典语录摘抄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是真理,不是依据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的社会实践结果而定。

实践过程中,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想要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符合外界客观规律,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很多人静不下心来做事情。日常生活中通过不同渠道获得了很多认识,却从来不知道去实践,嫌麻烦,嫌见效慢,嫌不挣钱等等。

知道很多道理,明白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指的这类不去实践的人。“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都没有。我们需要动起来,并坚持下去,结果不一定美好,但不会后悔。

实践论经典语录摘抄2

在经过实践得到感性认识以后,实践还在继续。在实践论里这样写到: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的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知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事物内部的联系。在这里就给我指出了,人们在第一阶段的感性认识以后,通过实践,开始向第二阶段的理性认识前进。在突然发现钻木可以取火以后,人们又不断实践,发现木头湿了以后就很难取火,不同的木头钻起来,起火速度也不同,钻木的角度也很重要等等不同的影响因素。这时,人们通过不断摸索,就能找到更加方便且起火快的木头和方法。对钻木取火开始有了系统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这种理性认识就像是规律总结,比如人们在下雨前总是可以看到蚂蚁搬家,这时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为什么下雨前蚂蚁会搬家?他们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原来天气变坏时,空气中水蒸气增加,泥土返潮,蚂蚁巢特别潮湿,蚂蚁难以安居。动物能预感空气湿度,当它感觉湿度过大时就会知道要下雨了。蚂蚁的窝是斜通入地下的。所以下雨会把它的窝完全淹没,因此它们要搬到地势更高的地方。其实此原理可以按照水往低处流的原理解析。对于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说是理性认识。在这里同样离不开实践,就像毛主席书里写的,不会打仗的人通过不断地参加战争,积累打胜仗和败仗的经验,再结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就能找到战争的规律。这里就说出了,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样,写在书上的道理,在你没有亲自去实践的时候,它对于你来说一直都是感性认识。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那么你得亲自去尝一尝。别人说这些梨子特别甜,在你没有尝之前,你对梨子的甜是一种感性认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甜,你要自己亲自尝尝才知道。

当然,在这里我更喜欢把理性认识当做一种总结。总结出事物的内部联系以及发展规律。一个厨师在没有炒过菜之前,只能大致的了解到炒菜就是放油放菜放盐,经过不断的实践炒菜,慢慢摸索出油应该放多少合适,火应该开多大,盐和菜怎么更好搭配,总结出一套套做出好菜的规律。这里就是属于自己的理性认识。

在理性认识以后就完了吗?当然不是。因为并没有绝对永恒的真理规律,后面的实践是一种对理性认识的完善或者说推翻。

实践论经典语录摘抄3

《实践论》是《毛泽东选集》中非常精彩的一章,主要讲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也就是“知”“行”的关系。和尚觉得这一章对于我们每个人做到“知行合一”都是大有裨益的,接下来咱们就站在伟人的肩上看看怎么做才能达到知行合一。

开篇,教员就指出马克思主义之前的那些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是不行滴,因为这套理论就推崇理性和研究客观事物,压根儿不考虑人是社会性动物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作为每一个活生生到人,指望它去指导实践活动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要研究认识和实践,还得是靠咱老马的那一套。

实践

首先说生产活动,因为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像咱打工人每天都在生产和产出,说得高级一点也就是咱每天都在参与实践活动。社会呢其实就是将一伙人组织起来,结成生产关系,然后进行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的吃喝拉撒睡。生产活动为啥重要是因为它是人的认识发展到基本来源,就比如说你都没搬过砖,你咋知道搬砖有多辛苦,你都没写过头条,你咋知道和尚写头条求个关注有多难,所以先有实践然后才有相对靠谱的认知。当然了除了生产活动,实践还包括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等等。

众所周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那可都是实践派,他们始终坚信实践出真知,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员看来理论依赖于实践,它的基础就是实践,但是它又反过来去指导实践。如此这般周而复始,理论和实践便都向前发展和进步。想想咱们自己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嘛,在学校里学了多少论知识啊,毕业工作后能直接干活吗?显然是不能,你得先慢慢熟悉环境,一点点地熟悉工作内容,等到比较熟练了,一想之前学过的理论,一拍大腿,这不就是那XXX吗?我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之前为啥没想到?这个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人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由此来到了实践论的最为精彩的部分,认识的发展阶段。

‬认识

认识的发展大概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感性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只看到事物的表象,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相”,所看到的事物是片面的,也只能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外部联系。说白了也就是在我们的脑海里有这么一个印象或者一个概念,再往深里问,它的本质就究竟是个啥,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可能就一问三不知了。由此,我们需要来到认识的第二阶段——理性阶段。

要想进入理性阶段,有一个前提,就是第一阶段的感觉和印象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你的脑海出反反复复地出现。有了这个前提才有可能发生一个“质”的飞跃。这个其实在生理学上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就是外界的事物或者刺激,会存储在人脑的特定区域,而且这个区域的面积是随着这个刺激的强度和频率而动态变化的,这点其实和运动员保持肌肉记忆是非常相似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对这个事物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有时我们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前者称之为“沉思”,后者称之为“灵感”。这时对于事物的理解可就不是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了,主要是通过判断和逻辑来支持。通过判断和逻辑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整体面貌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打开了通往“真理之门”。

‬实践与认识

这时聪明的人可能会想,我既然在第二阶段能扣响“真理之门”,那我跳级,直接越过第一阶段不就行了吗?想啥好事呢?实践论里说“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的‘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是不是只要经过认识这两个阶段,我们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我们就真的发现了真理?有这种想法的人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说“真理总是由正确走向错误”,这听起来好像不着调,但却深刻地揭露了人类即便是通过了认知的两个阶段,但是得到的结论也只是暂时性或者局部的正确,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实践和认知的进步,我们慢慢会发现那些曾经伟大光荣永远正确地理论纷纷走下神坛,比如牛顿地经典力学,比如爱因斯坦地相对论,前一阵子刚得诺奖的学者不就是因为“量子纠缠”,证明爱因斯坦可能错了。为啥用可能呢这个词呢,因为以后也许会有新理论证明量子纠缠也是错误的。实践论里教员也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它们的不完全性”,而这个检验对于某些事物来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总结

最后再引用教员在矛盾论中的结尾,作为本文的总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辦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