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开头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5-04 17:3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希西书摘 | 评论: 次 | 点击:

阅读开头的名言警句

1.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2. 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鲁迅全集》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八位顾问》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培根论说文集》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基:《文学书简》 ●。

3.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4.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回答者:天真快乐小仙女 - 试用期 一级 11-11 15:35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

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宝剑不磨。

4.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读书的名言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缅甸谚语)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欧洲谚语)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自赞就是自轻。

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讲课了。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言过其实,终无大用。 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

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人唯虚,始能知人。 满招损,谦受益。

满必溢,骄必败。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

(朝鲜谚语)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

(拉丁美洲谚语)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以人为师能进步。

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 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不听指点,多绕弯弯。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若要精,人前听。

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怕问路,要迷路。 嘴勤不走冤枉路。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

(东非谚语) 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

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才华是血汗的结晶。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上如阶尽管费力,却一步比一步高。

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心坚石也穿。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勤勉是成功之母。 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

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

(南斯拉夫谚语) 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

(亚美尼亚谚语) 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

(尼泊尔谚语) 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懂不了,用处也不大。

一窍通,百窍通 心里没有眼,有眼也无用。 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天。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尽信书,莫如无书。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

5. 名言警句中, 书 开头的有哪些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书 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 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书--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莱文

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书,以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

书是个好伙伴。它满腹经纶,却不喋喋不休。

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 ———革拉特珂夫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非借不能读也

阅读开头的名言警句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仓库里藏着各色各样东西,一个人不能完全取来使用。各色各样东西太繁富了,一个人太渺小了,没法完全取来使用,而且实际上没有这个必要。只能把自己需用的一部分取出来,其余的任他藏在仓库里...一个人不能尽读所有的书。只能把自己需用的一部分读了,其余的不去过问。

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古人说“开卷有益”,好像不问什么书,你能读它总有好处,这个话应当修正...书非拣选不可。拣选那正确的,当前合用的书来读,那才“开卷有益”...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随时能够“化”,那才做到“开卷有益”的极致。

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老师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严格不是指老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使学生气都透不过来,而是说凡是要学生练习的,不要练过一下就算,总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罢手。

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怎样适当地应用原则还是靠自己,根本之点还是透彻理解课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最要紧的是查一查读得怎么样,如果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认为只是马马虎虎地读,马马虎虎地读是不值得鼓励的...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中训练好。

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解放以前,这门功课在小学叫“国语”,在中学叫“国文”...因为小学的课文全都是语体文,到了中学,语体文逐步减少,文言文逐步加多,直到把语体文彻底挤掉。可见小学“国语”的“语”是从“语体文”取来的,中学“国文”的“文”是从“文言文”取来的...一九四九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

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听别人说的话,读别人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

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 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

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

学习图画,先要描写耳目手足的石膏像,叫作基本练习。学习阅读与写作,从普通文入手,意思正相同。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易于仿效,从此立定基本,才可以进一步弄文学...唯有对于基本训练锲而不舍,熟而成习,接触文学才会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如果有这么一篇普通文字,正确扼要地说明老子的思想,中学生读了也就可以了解老子了,正不必读《老子》原文。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搞一阵。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呢?...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发抒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

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读者看这本小书,请不要忘了这一句:养成习惯。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读课本切忌只听老师讲而自己少动脑筋,只顾死记硬背。自己动脑筋,多想想课本里说的现象、方法和道理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想透了,其乐无穷,课本里讲的东西就是你自己的了,而且能够举一反三...要是只顾死记硬背,就会觉得读课本是一件大苦事...学生读不用文字编写的课本也要注重动脑筋,多想想。多想想不会伤害神经,却能随时得到实益。

学生读课外书要注意养成好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梗概,是好习惯...把全书估计一下,预定分若干日看完,而且果真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朋友,是好习惯。自觉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其次说不好的习惯。半途而废,以及眼睛在书上,脑子开小差,都非常不好。

要领会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当儿,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汹涌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同时仿佛体会到,一场暴风雨之后,天地将被洗刷得格外清明,那时候在那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飞翔,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

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无论什么人都该把字典辞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字典辞典即使还不完善,能利用总比不利用好。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作“语感”...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训练语感…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甚至发生疑问:作者为什么要采集这些材料,写成这篇文章呢?这是读者常有的经验。这当儿,我们不应该就此武断地说,这是一篇要不得的作品,没有道理的作品。我们应该虚心地想,也许是没有把它看懂吧。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这些材料确然值得采集,这篇文章确然值得写作。这也是读者常有的经验。

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说有效,就是增进理解的意思。

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白话一样可以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功夫,使听者移情动容...现在有些小学校里吟诵白话与吟诵文言差不多,那是把“读”字呆看了...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要考查学生对于文字理解与否,听他的宣读是最方便的方法。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令学生预习,必须使他们不犯模糊笼统的毛病;像初见一个生人一样,一见面就得看清他的形貌,问清他的姓名职业。这样成为习惯,然后每认识一个生字生语,好像积钱似的,多积一个就多加一分财富的总量。

要希望收到实效,还不得不督促学生凡作笔记务须精心撰写...所谓精心撰写也不须求其过高过深,只要写下来的东西真是他们自己参考与思索得来的结果,就好了。

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往往觉得茫然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

讲起来,滔滔汩汩连续到三十五十分钟,往往不及简单扼要讲这么五分十分钟容易使学生印入得深切。即使教材特别繁复,非滔滔汩汩连续到三十五十分钟不可,也得在发挥完毕的时候,给学生一个简明的提要...学生凭这个提要,再去回味那滔滔汩汩的讲说,就好像有了一条索子,把散开的钱都穿起来了。

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往往以为文言可以吟诵,白话就没有吟诵的必要。这是不对的。只要看戏剧学校与认真演习的话剧团体,他们练习一句台词,不惜反复订正,再四念诵,就可以知道白话的吟诵也大有讲究...白话与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都必须化一番功夫去吟诵。

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从前书塾里读书,学生为了要早一点到教师跟前去背诵,往往把字句勉强记住。这样强记的办法是要不得的,不久连字句都忘记了,还哪里说得上体会?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样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易得益的途径。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关于语调与语文法的揣摩,都是愈熟愈好...在精读文章以外,再令读一些相类似的文章,比之于小孩子学说话,就是要他们从所有接触的人方面去学习。

同学间的共同讨论是很有帮助于阅读能力的长进的

在精读几篇文章之后,且不要上新的;把以前读过的温理一下,回味那已有的了解与体会,更寻求那新生的了解与体会,效益决不会比上一篇新的来得少。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其目的唯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开列目录只是阅读以前的事,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有给一点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

...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作“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作“略”。

与其贪多务广,以致发生流弊,不如预作精密估计,务使在短少时间之内把指定的教材读完,而且把应做的工作都做到家,绝不草率从事,借此养成阅读的优良习惯,来得有益得多。

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工具书,以及与所读书有关的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从小的方面说,阅读一书而求其彻底了解,从大的方面说,做一种专门研究,要从古今人许多经验中得到一种新的发现,一种系统的知识,都必须广博地翻检参考书籍...精读方面要多多参考,略读方面还是要多多参考

起初,学生必嫌麻烦,这要翻检,那要搜寻,不如直接读下去来得爽快;但是渐渐成了习惯,就觉得必须这样多多参考,才可以透彻地了解所读的书,其味道的深长远胜于“不求甚解”;那时候,让他们“不求甚解”也不愿意了。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一般说,总得像精读时候的阅读那样,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应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以检验解答得对不对;如果实在无法解答,那就径看注释或参考书。不了解的处所都弄清楚了,又复读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全书的各篇或各章各节,都该照此办法...其他功课的阅读都只须顾到书籍的内容,国文功课训练阅读,独须内容形式兼顾,

凡是好的小说和剧本,故事仅是迹象,凭着那迹象,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或社会批判,那些才是精魂...凭着故事的情节,逐一追求作者要说而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才会与作者的精神相通,才是阅读这一类书籍的正当方法。

如诗集,若是个人的专集,按写作年月,顺次看诗人意境的扩大或转换,风格的确立或变易,是一种读法。按题材归类,看诗人对于某一题材如何立意,如何发抒,又是一种读法。按体式归类,比较诗人对于某一类体式最能运用如意,倾吐诗心,又是一种读法...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得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

通常说诗歌足以陶冶性情,就因为深美玄妙的诗歌能使读者与诗人同其怀抱,但是这种受用不是没有素养的人所能得到的。素养不会凭空而至,还得从分析的研究入手。研究愈精,理解愈多,才见得纸面的文字一一是诗人心情动荡的表现;读它的时候,心情也起了动荡,几乎分不清那诗是诗人的还是读者自己的。

发现各代诗人取材的异同,风格的演变;比较各家各派意境的浅深,抒写的技巧;探讨各种体式如何与内容相应,如何去旧而谋新:这些都是研究的事,唯有经过这样研究,才可以享受诗歌。我国历代诗歌的产量极为丰富,读诗一事,在知识分子中间差不多是普遍的嗜好。但是就一般说,因为研究不精,感受不深,往往不很了然什么是诗...连什么是诗都不能了然,哪里还谈得到享受?更哪里谈得到写作?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笔记不是教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笔记大概该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敷衍塞责的弊病必须从开头就戒除,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作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

假定学生无法了解那些字词的意义,假定学生无法考查那些成语典故的来历,假定学生不能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不然,何必由教师逐一讲解?假定读书的目标只在能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译得来,才算读懂了书。不然,何以把这一项认为主要工作而很少顾及其他?还有,假定教学只是授受的关系,学生是没有能力的,自己去探讨也无非徒劳,必待教师讲了授了,他用心地听了受了,才会了解他所读的东西。不然,何不让学生在听讲之外,再做些别的工作?

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因此,教学方法须特别注重...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养成的方法,唯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所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就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个目标来说,所谓欣赏,第一步还在透切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

从外面得来的见闻知识,从里面发出的意思情感,都是写作的材料。哪些材料值得写,哪些材料值不得写,得下一番选剔的功夫。材料既选定,用什么形式表现它才合式,用什么形式表现它就不合式,得下一番斟酌的功夫。斟酌妥当了,便连布局、造句、遣辞都解决了。

看出精读教材的写作技能的可取之处,与欣赏同样(欣赏本来含有赏识技能的意思),第一步在对于整篇文章有透切的了解;第二步在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

真诚的作者写一篇文章,决不是使花巧、玩公式,他的功力全在使情意与文字达到个完美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使情意圆融周至,毫无遗憾,而所用文字又恰正传达出那个情意...要从实习方面训练写作的技能,就该效法那些作者的求诚与不苟...无论写一个便条,记一则日记,作一篇《我的家庭》或《秋天的早晨》,都像李泰伯与欧阳修一样的用心。

如要指导学生预习,主持课间讨论,教师就麻烦得多...教师为忠于职责忠于学生,自该不怕麻烦...让学生在听讲之外,多做些事,多得些实益。教师自己,在可省的时候正不妨省一点讲解的辛劳,腾出工夫来给学生指导,与学生讨论,也就绰有余裕了。

咱们决不会先定下一个题目,然后去找寻要说的材料。如果这样,就是勉强要说话,勉强的话又何必说呢?...然而题目既已出了,就是不能办到的也得搜索枯肠,勉强说一些话来完卷。这简直是在练习瞎说,还成什么写作练习?

练习者一篇一篇地写作那并无写作动机的文章,为的是应付考试。一个人一辈子能经历几回考试呢?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写一封信,写一份报告书,写一篇论文,写一篇小说的机会必然多得多,为练习者终身受用计,这类文章的写作正该着意练习。可是,出题目的人认定“考试第一”,对于这些也就顾不得了。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走路有人引导,固然是好;在得不到引导的时候,自个儿也要走去:这是自学的说法。

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培养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做去,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所以学习国文必须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并且随时要求阅读得精审,写作得适当。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留心听人家的话。写在书上是文字,说在口里就是话。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

留心查字典。一个字往往有几个意义,有些字还有几个读音。...必须就读物里那个字的上下文通看,再把字典里那个字的释文来对勘,然后确定那个字何音何义...其次,字典里往往有些例句,自己也可以找一些用着那个字的例句,许多例句聚在一块儿,那个字的用法(就是通行这么用)以及限制(就是不通行那么用)可以看出来了。

留心查辞典...留心看参考书...它的体例总得弄清楚。目录该通体一看,书上的序文,人家批评这书的文章,也该阅读...参考书未必全由自己购备,往往要往图书馆借看。

积蓄得越多,阅读能力越强。阅读不仅是中学生的事,出了学校仍需要阅读。人生一辈子阅读,其实是一辈子在积蓄中,同时一辈子在长进中。

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诵也是读,乃至口腔喉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的意义,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

过一节停一停,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什么,这是个好办法...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这个办法可以使自己经常清楚,并且容易记住。回想的时候,最好自己多多设问。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在阅读的时候,标记全篇或者全书的主要部分、有力部分、表现最好的部分,这可以帮助了解,值得采用。

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己成诵才行。

阅读当然越快越好,可以经济时间,但是得以了解为先决条件。糊里糊涂读得快,不如通体了解而读得慢。

阅读不是没事做闲消遣,无非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取其正确无误的,于我有用的,借以扩充我的知识,加多我的经验,增强我的能力。

重要的是自己生活上不够受用,不能够充量的吸收,适当的表达...要知道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

要改善阅读习惯,加强阅读能力...尽量地做到独立阅读,独立阅读又尽量地求其不马虎...怎样才是不马虎?...了解第一...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跟环境,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一篇文章总有个中心,一部书也有个中心,作者的思想怎样从开头逐步发展,环绕着那个中心,把那个中心雕啊刻的让读者能够认识,能够感到,这非了解不可。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写作跟读物的关系...注意他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就训练了咱们的语言文字的习惯...咱们写作是生活上有这个需要,自己有东西要表达出来,

文言有阅读的需要...大学同学学习文言的目标是:培养阅读文言书籍从而批判的接受文化遗产的能力。

虚字。这可以说大多数全不相同,得逐个逐个地学。因为全不相同,必须深切的体会,知道某一个虚字在某种场合跟现代口语里的某一个语词相当;进一步,必须熟习那些虚字,念下去就能够正确地通晓,才有用处...要知道某一个虚字跟现代口语里的某一个语词相当,查字典是一种办法。如果能够收集若干句子来看某一个虚字的用法,那就更好。

用古文的格调写出来的文章,决不能把现代的学术思想充分发挥。理由很简单:古人的语气不能代表现代人的说话;而古书里的词汇也不够做写现代文的运用。

我们所以要读外国语为的是什么?回答很容易:我们要把外国语作媒介,从而接触外国的文化呀。然而,这只是少数傻子的想头,多数人却自有他们的巧妙的打算。他们艳羡那些“洋行买办江白度”,以为“江白度”的条件是能说外国语,便奉外国语为绝顶重要的科目,父诏其子,师勉其弟,“你要用心把外国语读通才好啊,否则便不能伺候你的外国主人!”从中学时代读起来还嫌来不及,于是小学里也设起外国语的科目来。据我们所知,自从九一八事件发生以后,各地学校颇有添设日语的科目的。他们的动机都由于兵法上所谓“知己知彼”么?我们不甚相信。至少有一小部分存着预备伺候外国主人的想头吧。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你们要认识繁复的人生,理解他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不仅为了领受趣味,还想用来陶冶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为高尚;这时候,你们就得看各种文学作品。

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有两种习惯是必须养成的...一是自己学习的习惯,一是随时阅读的习惯…教师的讲授无论如何详尽,总之只是“举一”;学校教育所以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全在乎让学生受到锻炼,养成“反三”的能力。

学生不应该把教师的讲授看作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的讲解只是发动学习的端绪,学生必须自己再加研求,才可以得到能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即使教师不曾讲到的,不曾给过端绪的,学生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也必须自找门径加以研求,这才是自动的学习态度...自己学习不限于看书,从实际事务中历练,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推究、试验,都是自己学习的方法。

至于课外读物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如学习了动物学植物学,再去看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书,学了物理学化学,再去看一些讲这些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书...第二类是关于修养的书,如伟大人物的传记,学问家事业家的言行录...第三类是供欣赏的书,小说、剧本、文集、诗歌集...第四类是供临时需要的书。如预备练习游泳之前,去看一些讲游泳方法的书;当社会上发生了某种问题的时候,去看一些关于某种问题的书...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养成两种好习惯:自己学习的习惯和随时读书的习惯。

积极有效的方法要从锻炼学生的识别力着眼…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同时给学生以平正的通达的指导,使学生的识别力渐渐地趋向正确,趋向坚定。

批判用什么作为标准呢?我想,用“此时”“此地”来作标准…凡是跟“此时”和“此地”相适应的,大概是可取的,当然还得经过实践的检验;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讲述读书方法的书和文章,都应该看,懂得了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给少年儿童多介绍课外读物...凡可以引起观察研究的兴趣的...凡可以养成查根究底的习惯的...凡可以加强动手的欲望,巩固劳动的习惯的都好。

样样知识一定要待老师教了才懂得,也不是办法,教育虽然着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因此,课堂教学除把最基本最主要的东西教给学生外,要随时顾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写书的事未必人人能做,可也没规定谁才配做。尝试去做,多考虑,多商量,锲而不舍,不能做的就变为能做了

给中学生介绍古书——读《经典常谈》...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就阅读的范围说...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2021版)》书摘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