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的名言
时间:2022-05-06 15:3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各界导报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李长之的名言
1. 孔子的故事 李长之 读书摘抄好词好句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2.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写的,求好句和好句赏析,急
1、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 إ2、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创伤.——米南德 إ3、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雷巴柯 إ4、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莎士比亚 إ5、做大事的,眼光应当看到未来,力量需要用于现在.——西德尼 إ6、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إ7、每时每刻都有无穷的利息;日计不足,岁计有余.——富兰克林 إ8、切莫垂头丧气,即使丧失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王尔德《书简》 إ9、胜利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牛顿 إ10、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إ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青青园中葵》 إ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丘《孔子》 إ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إ14、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刘安《淮南子》 إ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白头吟》 إ16、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 إ17、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先秦《吕氏春秋》 إ18、时乎时乎不再来.——司马迁《史记》 إ19、壮而怠则失时.——管仲《管子·形势》 إ20、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刘安《淮南子》إ 列宁惜时 有一篇回忆录,回忆一位同志向列宁汇报工作,列宁批准了他的计划,并问道: “那么 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呢?”“明天开始”那位同志说.列宁却批评他说:“为什么不今天开始 呢:就是现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列宁是非常珍惜时间的. إ柯罗惜时 一位青年画家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大画家柯罗请教.柯罗指出了几处他不满意的 地方. ”谢谢您!”青年画家说:“明天我全部修改.”柯罗激动地问:“为什么要明天?你想明 天才改吗?要是你今晚就死了呢?”可见柯罗是多么珍惜时间. إ邱吉尔勤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巨头之一的邱吉尔,平均每天工作十七个小时,还使 得十位秘书也 整日忙得团团转,为了提高驰缓的政府机构的工件效率,邱吉尔还制定了一种体制,他给那 些行动迟缓的官员们的手杖上,都贴了一张一张“即日行动起来”的签条. إ 不闲一日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无论是画虾、蟹、小鸡、牡丹、菊花、牵牛花,还是画 大白菜, 无不形神兼备,充韵生动,奥秘晚穷,据说他在八十五岁那年的一天上午,写了四幅条幅, 并在上面题诗:“昨日大风,心绪不安,不曾作画,今朝特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إ 巴尔扎克的时间表 巴尔扎克在二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多部作品,塑造了两千多 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的许多作品成了世界名著.他的创作时间表是:”从半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说,在圆椅里坐十二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然后人中午到四点校对校样,五点钟用餐,五点 半才上床,而到半夜又起床工作. إ 惜时如金 徐特立于1929年赴法勤式俭学时,已经43岁了,然而他却信心十足,惜时如金 ,所以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初通了法语,可以到工厂去做工,实行勤工俭学了. إ 准确的时间表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遵循严格的生活规律,也每 天晚上八点钟 睡觉,清晨5点钟起床,他在30年中严格按照这一时间表活动,准确无误,以致于他每天早 上外出散步时,当他的居民都以他出门的时刻为标准来校对时间. إ 达尔文惜时 据达尔文的妻子埃玛回忆,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一书时,经常昼夜不 眠,没有一 夜超过五个小时,在他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时,仍然坚持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直到 临终前两天都未间断. إ 抓紧时间 优秀影片《喜盈门》曾轰动中国影坛,编剧辛显令长期以来,抓紧每一分空闲 时间读书,学习和写作,每天忙到深夜,睡眠从不超过6个小时,他常说:“超出一分钟的休息,便是增加自己思想上的一分懒惰.”正是因为他特别善于挤时间,才在工作之余写出了一部出 色的电影剧本. إ 司光光惜时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枕头是用圆木做的,他读书困倦时就枕着圆木 睡 觉只要一翻身,枕木就会滚走,人就会惊醒,他用这种方法来强制自己,挤时间刻苦读书. إ 枕头睡觉 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野外进行地质勘察时,经常用石头做枕头睡觉,一 旦被石头硌醒,马上又开始工作. إ 赢得时间 无产阶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多斯塔之窗”写作时,夜以继日,工作非常紧 张,疲倦 时,他常常用大劈柴当枕头,使自己不至于睡得过久,正因为这样,他才赢得了比常人多得 的时间,作出了比常人大得多的贡献.。
3. 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
仲尼是怎样成为孔子的?——读李长之《孔子的故事》 摘抄: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
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道:“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到的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
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
你不能把这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
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
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
(作者注:《史记·孔子世家》中老子语和《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语祥略不同,现在综合评述。) 在这个时期(指孔子在鲁国执政时期),孔子虽然担任司寇的官,可是他是反对刑法的。
孔子曾经说过:“对人民如果光靠发布命令,又用刑法来强制执行,那是会使人民养成侥幸的习惯而不顾廉耻的;如果在政治上加以诱导,并用礼义来约束,人民却会既有廉耻,又肯往好处走的。”(作者注:见《论语·为政》篇,第3章) 季康子又想多杀人,说是这样就可以使社会秩序安定。
他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你执政,难道还需要杀人么?你坚决往好处做,人民就可安居乐业。上边的人好比风,下边的人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会顺风倒下。”
(作者注:见《论语·颜渊》篇,第19章) 关怀政治和热中功名富贵是两件事,但孔子在往日对这两件事,是不大分得清楚的。孔子往日奔走,其中未尝不带有功名富贵的念头。
十四年的漂泊教育了他,他在这方面多少有些看开了。他这时说:“吃粗菜,喝清水,枕着胳膊睡一觉,这就是很大的乐趣。
那种不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实在和浮云一样呵。”他又说:“如果富贵真是一求就可到手的话,叫我给人赶车我也干;如果强求也未必到手的话,那就不如让我爱做什么做什么了。”
(作者注:见《论语·述而》篇,第16、12章) 李长之译《关雎》: 关关叫着的双鸠鸟, 停留在河里小洲上,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正是人家的好对象。 水里的荇叶像飘带, 左边摇来右边摆,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睡里梦里叫人爱。
这样的姑娘求不到, 起来躺下睡不着, 黑夜怎么这么长? 翻来复去到天亮。 水里荇菜不齐整, 左边揪来右边揪,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钟鼓迎来好欢喜! * * * 大部分中国人和部分外国人都是知道孔子的吧!但是系统地了解孔子一生轨迹,恐怕就没几个人了。
之所以大段抄录李长之先生书中的文字就是向读友们推荐这本小书(正文才137页),但作者确是大家(其作《鲁迅批判》是鲁研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 对于我这样文言不过关的读者来说,读《孔子的故事》,真可以是悦然读之。
尤其是李长之译的《关雎》,更是让我又喜又羞:喜的是其语言的朴素,意境的美妙,阅感的灵动;羞的是我想起我上学时也翻译过,但那是什么呀!和长之先生的比起来,简直蠢钝得很! 抄录第一段,是因为我崇尚这种为人出世的方式;抄录第二段,是因为我信服这样的思想;抄录第三段,是因为我佩服孔子说理的形象化;抄录第四段,是因为我欣赏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风格。 具体的评价我就不说了(也没有资格说),可以看看正文前于天池、李书写的推介。
古人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套用一下就是:我们知道孔子,还要知道孔丘仲尼是如何成为圣人孔子的。
2006-2-28 团委。
4. 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
仲尼是怎样成为孔子的?——读李长之《孔子的故事》
摘抄: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道:“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到的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这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作者注:《史记·孔子世家》中老子语和《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语祥略不同,现在综合评述。)
在这个时期(指孔子在鲁国执政时期),孔子虽然担任司寇的官,可是他是反对刑法的。孔子曾经说过:“对人民如果光靠发布命令,又用刑法来强制执行,那是会使人民养成侥幸的习惯而不顾廉耻的;如果在政治上加以诱导,并用礼义来约束,人民却会既有廉耻,又肯往好处走的。”(作者注:见《论语·为政》篇,第3章)
季康子又想多杀人,说是这样就可以使社会秩序安定。他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你执政,难道还需要杀人么?你坚决往好处做,人民就可安居乐业。上边的人好比风,下边的人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会顺风倒下。”(作者注:见《论语·颜渊》篇,第19章)
关怀政治和热中功名富贵是两件事,但孔子在往日对这两件事,是不大分得清楚的。孔子往日奔走,其中未尝不带有功名富贵的念头。十四年的漂泊教育了他,他在这方面多少有些看开了。他这时说:“吃粗菜,喝清水,枕着胳膊睡一觉,这就是很大的乐趣。那种不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实在和浮云一样呵。”他又说:“如果富贵真是一求就可到手的话,叫我给人赶车我也干;如果强求也未必到手的话,那就不如让我爱做什么做什么了。”(作者注:见《论语·述而》篇,第16、12章)
李长之译《关雎》:
关关叫着的双鸠鸟,
停留在河里小洲上,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正是人家的好对象。
水里的荇叶像飘带,
左边摇来右边摆,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睡里梦里叫人爱。
这样的姑娘求不到,
起来躺下睡不着,
黑夜怎么这么长?
翻来复去到天亮。
水里荇菜不齐整,
左边揪来右边揪,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钟鼓迎来好欢喜!
* * *
大部分中国人和部分外国人都是知道孔子的吧!但是系统地了解孔子一生轨迹,恐怕就没几个人了。
之所以大段抄录李长之先生书中的文字就是向读友们推荐这本小书(正文才137页),但作者确是大家(其作《鲁迅批判》是鲁研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
对于我这样文言不过关的读者来说,读《孔子的故事》,真可以是悦然读之。尤其是李长之译的《关雎》,更是让我又喜又羞:喜的是其语言的朴素,意境的美妙,阅感的灵动;羞的是我想起我上学时也翻译过,但那是什么呀!和长之先生的比起来,简直蠢钝得很!
抄录第一段,是因为我崇尚这种为人出世的方式;抄录第二段,是因为我信服这样的思想;抄录第三段,是因为我佩服孔子说理的形象化;抄录第四段,是因为我欣赏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风格。
具体的评价我就不说了(也没有资格说),可以看看正文前于天池、李书写的推介。
古人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套用一下就是:我们知道孔子,还要知道孔丘仲尼是如何成为圣人孔子的。
2006-2-28 团委
5. 求李长之的在挫折中前进
在挫折中前进 孔子慢慢长大了。
因为穷困生活的磨炼,因为父亲原是体格很好的,所以孔子身子也很健壮,这是他日后所以能经受得起各种困难,而精力始终充沛的缘故之一。 孔子是有志气的。
据他的自述,在十五岁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见《论语·为政》篇,第4章)。 孔子在十七岁仁,死了母亲(《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年十七”,实属上段“季氏养士”,故知孔子十七丧母。
而孟僖子一段是另一时事)。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
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这时一位老太太——一个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便走来指点给孔子说:“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哇,那地方叫防。”.防是指防山,在现在山东曲阜县东面,孔子因此才知道了父亲的坟地,便把母亲也葬在一起。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
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要絰”,絰是丧服所用的麻,可见“要絰”就是腰里束着麻。但以前有人认为是“要经”,说孔子腰里带着经书,表示好学,这种说法反而显得牵张可笑了)。
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
他在十九岁结了婚,二十岁得了一个儿子(见《孔子家语·本姓解》)。鲁国的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
孔子为了纪念这桩事便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鲤,号伯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因为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儿子呵。
——可是孔子也只有这一个儿子。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
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见《论语· 子罕》篇,第2章)。”
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孔子后来曾经告诉他的门徒说:“我往日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可是我因此有了学会各种本领的工夫(见《论语·子罕》第7章)”。 孔子大概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
他担任的不是行政官,而是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一回是当“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孔子说:“叫我管牛羊,我就要把牛羊养得肥肥大大的。”
果然他养的牛羊都很肥壮。另一回是当“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孔子说:“叫我管会计,我就要让账上不会出错儿。”
果然他管的账都是一点岔儿也没有(见《孟子· 万章》篇下,第5章。《先秦诸子系年》谓当在二十七岁前)。
他在青年时期工作就是这样踏实,这样负责的。 在孔子三十岁这一年——公元前552年,执政二十年以上的郑国大夫子产逝世了。
子产是使郑国秩序得到安定的人,是使郑国虽处在晋楚二大国之间而外交上常常获得胜利的人。子产是十分博学的。
他也熟悉当时的诗歌。子产并且善于组织人才,使用人才他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一般是先向熟悉各国情况的公孙挥探询一番,再同善于出计谋的裨湛到郊外去一 起研究,同时征求一下老百姓的意见,然后又请善于判断的冯简子加以决断,最后才让长于外交的游吉去办外交,既然经过这样审慎的步骤,所以子产执行的政策便很少失败了(见《左传》襄公31年)。
郑国在公元前536年,即孔子十六岁时,把刑书铸在金属制的鼎上(见《左传》昭公6年。过了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13年,晋国也铸了刑鼎),这是中国有记录的、最早的成文法,这是子产在法律上的一个贡献。
子产最初执政的时候,郑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 提倡节俭,提倡节俭, 人有好衣服也不能穿; 整顿军事,整顿军事, 人要种地也没法子干; 谁杀子产, 我们心甘情愿! 可是过了三年,便流传了另一首歌: 我们子女, 是子产教育; 我们田地, 是子产开辟; 子产可别死! 死了谁继续?(见《左传》襄公30年) 子产一死,郑国人便都哭了。孔子听见这消息,也哭了。
孔子称赞子产是对人们有着惠爱的人(《论语·宪问》篇,第9章载孔子称子产为“惠人”,《左传》昭公20年载孔子称子产为“古之遗爱”,意同)。在思想上,子产也是比较开明的。
郑国有了火灾,别人都说要去求神,但是他说:“天的道理是渺茫的,人的道理是切近的,我们是讲人不讲天的(见《左传》昭公18年)。”郑国有了水灾,又有人以为是龙神作怪,但是他说:“我们无求于龙,龙也无求于我们,不相干的(见《左传》昭公19年)。”
这种开明思想在当时原是一般有头脑的人都抱有的,这是社会。
6. 李长之的介绍
李长之(1910--1978年),原名李长治、李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 1910年10月30日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等。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
文史 | 我所见到的李长之先生
旧清华有三剑客、四剑客之说。三剑客班级较高,是钱锺书、许振德、常风。四剑客是季羡林、李长之、吴祖缃、林庚。
一
李先生个子不高,面貌清癯,四肢不太灵活,甚至看似羸弱。他扫地时姿势独特:把扫帚抱在怀里,靠腰部的扭动带动扫帚,划出不大的一个弧,扫清不大的一片水泥地。从劳动的角度讲,效率不高。听父亲说李先生做事效率最高的是写作,有一夜写出万字文学评论的神纪录。李先生不但才思敏捷,而且文章的内容也颇有过人之处。
以我初中生的文化水平,想不明白为什么非要让一个人做他做不好的事,而不让他做自己擅长的事。削其长,迫其短的结果,是李先生全身显得疲惫,不得不间歇性地中断劳动,喘口气。他喘气时,如果凑巧父亲离他不远,父亲就越界,把本该李先生打扫的区域火速“侵吞”一块,以使他的劳动,总体上不落后于父亲太多。此时李先生会点点头,表示谢意。然而,即便疲劳中,李先生的两眼却总是炯炯有神,流露出与众不同的神气。
除了上述间歇性“喘气”,他们的劳动也有长达十分钟以上的休息时间。这时李先生总掏出一个烟斗,用扭曲了的手指把烟丝压进去,艰难地点火,很有风度地吧嗒着。前前后后好几年,我看见他抽的总是“丰收”这一种牌子的烟丝。那烟丝的味道,我闻不出有什么特殊的香气,但李先生仿佛对它情有独钟。我年少鲁钝,曾经直接问李先生:“您的手受了什么伤?怎么跟麻花儿似的?”父亲听了使劲儿拉拉我的肩膀,李先生则笑了笑说:“这是类风湿,老毛病啦。”说罢轻轻喷出一口烟,仿佛谈的是一位老友,而非一种疾病。父亲有时把我送来的大前门香烟递给他一支,他往往是笑着摇摇头。
说者未必有心,父亲听了却不高兴。而我听着,心里挺自豪的。那时我每月从中文系领取十五元五角的生活费,按说没有经济力量给父亲买烟、买糖。幸亏1970年的北京,每天有许许多多马车进城送菜。而我天性粗豪,多能鄙事,和一个城市贫民出身的同学相约,起大早上街跟着进城的马车走,只要马尾巴一翘起来,我们马上冲过去,因为那是马粪将要新鲜出炉的信号。我们把马粪平分,铲进各自的荆条筐,运到德胜门外马甸,卖给那里的人民公社作肥料。一个早上能挣两三毛钱,累计每月每人能卖出八九块人民币呢!我就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成就”讲给李先生听。没想到父亲听了脸上青一块儿白一块儿的,好像更不高兴了。
李长之先生则恰恰相反,十分高兴,对父亲说:“你家的三儿有天分。会说故事。抓得住关键细节。马尾巴一翘就出粪!要知道,选择最恰当的细节下笔,就是最好的文采。”
父亲听了,脸色有所缓和,对我说:“这可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在夸你,还不快感谢。”
我遵命道谢,其实很不情愿,心想:天分也许有点儿,但和文采毫不沾边儿。街上捡粪的孩子多了,为什么只有我们一清早两三个钟头就弄满一筐?还不是马翘尾巴这个诀窍?看似不起眼儿,所以别人不注意。等“宝货”落了地,我和同伴早已一前一后护住了,小铁锹当中一划,一人一半。其他孩子们赶过来时就晚了一步,我们的货已进筐。
我无心打听“文采”是何物、从哪里来,只想挣几个小钱给我爸买烟——好点儿的——恒大、前门、牡丹,随卖粪钱数的多少而选择相应的价位。我那次的收入想必是不错,在学校的小卖部里买了三盒大前门——那个时候物资不足,一次最多买三盒。幸好父亲烟瘾不大,且自制力极强,每天上午两支,下午两支,晚上一支。三盒烟够他抽上十天半个月了。
那天我离开时,父亲破天荒送我走下楼梯。他说“校医院的大夫告诉我抽烟有害健康。我抽完你今天送来的这几盒前门就戒烟。以后不许再送烟了,糖也不要了。省的得糖尿病。所以,你也用不着想办法挣钱了”。事后细想,父亲的这个决定确实使我丧失了捡粪的动力。凑巧不久启功先生又接纳我走进小乘巷86号的小南屋。受他影响,我对读书、写字重新发生了兴趣,就彻底放弃了颇有成就的捡粪生涯。
二
1971年,我“初中毕业”了。因为哥哥姐姐已经去山西插队,所以我按政策留在城里。又因为出身不好,也没有分配工作,只好在家闲待着。为了让我不出去惹事,父亲叫我读一些我的同龄人当时不感兴趣的书,包括英文。他偶尔回家时,给我一些指点。他不回家,我就不定期地到学校看他,顺便问一些疑难问题。每去,依旧能看到李长之先生。听他说,他的儿子李礼去插队了,落户北京郊区。虽然不远,但总是难以见到了。他特别说:“销了户口,副食关系也移走了。家里的副食本上,每月又少了二两芝麻酱。”说到此他长叹了一声,说:“唉,我还就是爱吃芝麻酱。”语调里充满失落与伤感。
辞别父亲时我悄声地抱怨:“什么人呢!儿子下乡受苦,他不想儿子,想芝麻酱!”
父亲听了忽然变了脸,说:“你站好了!小小年纪,凭什么轻易对别人下道德判断?你懂什么?懂得什么叫‘隐喻’吗?说是芝麻酱,其实是儿子的隐喻。我教你读的《论语》,都读到我的棉袄兜儿(北京方言,即棉外衣上的口袋)里去了吗?‘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当时我脑子里嗡的一声,猛地明白了。忙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刻父亲和我的声音都有点儿高。我愧疚地往李先生那边看,他也正在伸头看我们,脸上有点儿吃惊的表情。他不会误以为我和我爸顶嘴吧?
回到我那孤零零的家,父亲的训斥让我坐立不安。本来打算晚上到启功先生家蹭饭吃的,现在也没脸去了。我找出自家的副食本来回翻看,看来看去忽然有了主意。我母亲虽然人去了河南干校,户口却尚未迁走,因此我们的副食本上还有她定量。父亲在学校吃食堂,也用不着副食本上的芝麻酱。如果我自罚一个月的份额,我就可以用捡粪挣下的那点儿余额买六两芝麻酱。那能装满一个不小的玻璃瓶呢。我一个月不吃芝麻酱,根本不算事儿。说干就干。我当晚就去西口小铺买了多半瓶芝麻酱,第二天一早就送到学校去了。
看到我预备的礼物,父亲颇感意外。先点点头,又摇摇头,说:“你就这么给人家啊?”我说:“那还怎么给?”父亲说,“你直巴愣瞪地(北京方言,直愣愣地)送给人家,跟‘嗟来之食’差不多。李先生傲气,肯定不会要。你没见他从来不抽我的烟吗?你先拿着你的罐子下楼去转转,仔细想想应该怎么说,人家才肯接受。就当我给你出了一道考题,等到十点钟别人下楼做广播体操的时候再悄悄上来交卷。”父亲见我磨磨叽叽地不想下楼,就说:“你有什么疑问?直接问吧,不必犹豫。”我就说:“您平常说为人耿直诚恳是最好的礼貌,不用弯弯绕绕地浪费时间。还说有拐弯儿的功夫不如去仔细读几行书。为什么对李先生我就非得拐弯儿不可呢?”父亲说:“这你得自己想,即便我有现成答案也不会告诉你。”
我不情愿地在校园里瞎逛,脑子里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都不满意。忽然想起了我家对门,北屋老大爷的一句口头禅:“十巧不如一笨。”我家本在学校的教授楼里住,后来扫地出门,搬到了德胜门内的贫民区。那是淹没在各色大杂院儿里的一个很小的四合院,内住四家人。北屋老大爷姓马,回民,一生靠卖茶汤(面茶)养活一大家子人,六十多岁了,一肚子的民间格言、市井机智。后来我读书多了一点儿,知道他的“马氏格言”大致相当于“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博大以至约”这类的古语。
李长之
广播体操(又称工间操)的大喇叭终于响了,人群如流水泄地,从各个楼层走下来,在楼外的空地上列队练操。我在父亲陪伴下,悄悄溜进大楼,爬上空荡荡的六层,双手背在身后,拿着那玻璃瓶,直接走到一手捧着烟斗、一手摸索烟丝的李先生面前,鞠一大躬,说:“对不起,李老伯。昨天我没听懂您的暗喻,误以为您光想芝麻酱不想儿子。我父亲训斥了我。现在我给您道歉。请您接受这瓶芝麻酱,它是我歉意的暗喻。”
他听了我那番道歉话,仰天大笑,把手里的空烟斗都震落了,说:“叔迟(先君子讳敏,字叔迟),你家的三儿真有意思!芝麻酱是‘暗喻’?哈哈哈,错!芝麻酱是非常好吃的营养品。我想芝麻酱不代表我不想儿子。我最想的是鱼和熊掌兼而得之。不过现在不能两全的时候,我只好笑纳你的芝麻酱。笑纳?哈哈哈,真是笑纳!这小孩真逗。”
他笑了一阵,敛住神态,说,“收了你这么重的礼物,我总得表示一下。”说着他把瓶子放进存工具的狭小储物间,从自己的书包里掏出一本旧书,硬纸板封皮,看来以前是精装书,但纸已发黄,封面硬纸板的边缘已经磨秃,露出粗糙的内层。这说明此书有些年头了。我接过来一看,是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封面上龙飞凤舞地写着些行草,最大、最显眼的是“宝书”二字,看得我心惊肉跳。我急忙翻开封页,把“宝书”二字压在下面,看到书内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连翻了十几页,都是如此,可见书的主人在这上面下过多少功夫。
我看罢把书还给先生,说:“李老伯,这是您下过心血的东西,太珍贵,我不能要。”又指着封面“宝书”二字说,“这个,我也不敢要。”此刻父亲凑过来一看,也说:“长直(不知为什么,父亲称呼李先生用二声不用一声),三儿说的有点儿道理,你赶紧把书收好吧,轻易别再拿出来了。”我见李先生脸色陡然一变,大概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颤颤巍巍地把书塞进书包,把书包放在储物间最靠里的角落。弯腰去捡地上的烟斗,却总也拿不起来。我赶忙蹲下,捡起来放在他手中。
三
一晃,我满18岁了。国家终于给我分配了一个工作——西城区房管局,长安街房管所瓦工学徒。大概干了一两年以后,某年的五四青年节,徒工们到“局里”开会庆祝。开会之前,各房管所来的年轻人在礼堂里散乱地坐着,还有人走来走去地互相打招呼、问候。我听到西四房管所的徒工们喊:“李礼,快来,到这边来,给你留着座位呐!”马上就有一个短小精悍,额头宽阔放光的小青年跑了过来。大家围着他又说又笑,显然他人缘很好,是众人注意力的中心。我一看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就知道是长之先生的儿子。我先是一疑:难道李礼从插队的农村被招工回城了吗?明摆着,答案是肯定的。紧接着又是一喜:这下长之先生可以鱼和熊掌兼而得之了。更巧的是,父亲和李先生一同劳动,而我又将和李礼一同劳动。不管这个巧合是天意还是人力的强行规定,我还是为长之先生晚年生活的由阴转晴而由衷地高兴。
有心想上前跟李礼认识一下并问候一下他的父亲,但看到他在众工友的围绕下喜气盈盈的样子,又不忍打断。于是退而求其次,我坐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静静地看着,也觉得很开心。忽听的那些人大声欢呼,“来一段,李礼来一段!”只见李礼嗽了嗽嗓子,惟妙惟肖地模仿起了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里的片段:“快来瞧,快来看呐!金粒儿一样的小米流进了某某老汉的口袋里啦!”他的嗓音圆润宏亮,和当时电影译制厂的配音演员相比,也是不遑多让。观其神、听其音,不难想象李长之先生年轻时神采飞扬、才气纵横的样子。
会后人流散去。我四处张望,想找到李礼,跟他聊两句,却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我暗自想:“幸福的门限不是很高。这下长之先生可算轻松地迈过去了。”
然而我错了。“四人帮”倒台后,1978年很快就到来,我通过了高考,接到了某重点院校的入学通知。等待上学的日子是轻松愉快的。天气渐热的6月份,老舍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父亲因心脏患病,不能参与任何引起情绪剧烈起伏的事,而我却设法来到会场,看到启功先生已经在那里,就跟在他身后行礼如仪。仪式进行了有一会儿了,忽然大门口又有人进来。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李礼,仿佛身上背着个大孩子。等他走近了,我才看出,那不是孩子,而是长之先生。严重的类风湿,使他身体缩小了很多,且抽搐成一堆,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先是握着胡絜青先生的手痛放悲声,后来趴在骨灰盒上又号啕大哭。他的悲伤令我震撼。当时我不知道抗战时期他在重庆与老舍先生一家过从甚密,就小声问启功先生:“李老伯和老舍很熟吗?恐怕是在哭自己吧?”先生一皱眉头,说:“别说话,跟着哭。”
这是我见到长之先生的最后一面。听说他在参加骨灰安放仪式的前夜,写了一篇悼念老舍的文章。几个月以后,这位哲人、才子就与世长辞了。在春风回暖,正可以重新施展才能的时候,长之先生倒下了。天妒其才乎?人妒其才乎?
我隔了三四十年重新用汉字写作还能有一定可读性,应该有长之先生细节论的恩惠。当时我年少鲁钝,不能理解。现在理解了,先生却早已归了道山。万般无奈,只好草写这篇小文来表达我对先生迟来的谢意与感佩。
来源:各界杂志2019年第12期
作者:俞宁
- 上一篇:引用名人名言的标点
- 下一篇:简爱中的优美句子一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