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尚和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06 17:2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清如静如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论语中关于尚和名言警句
1. 《论语》中与"尚和"有关的名言有哪些
1.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当仁。不让于师。
8.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克己复礼。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克。伐。怨。欲。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
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
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
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然后是复制的:学而篇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译】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今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今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今译】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政事,又 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民众;按照农时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今译】 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不学,吾必谓之学矣。”
【今译】 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今译】 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8、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3. 论语中有关“和”的句子有哪些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第七》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4、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文: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5、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文: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4. 《论语》中关于“问”的名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饭.『13』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14』君命召,不俟驾行矣.『15』入大庙,每事问.『16』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17』寝不尸,居不容.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斯言也□,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当仁,不让於师.」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齐人归女乐,李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5. 《论语》中关于“问”的名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席不正不坐。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饭。
『13』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14』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5』入大庙,每事问。
『16』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7』寝不尸,居不容。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斯言也□,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当仁,不让於师。」
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齐人归女乐,李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论语》:和而不同,社会人生两种不同境界的精神指归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虽在《论语》中只出现八次,但其中"和谐"思想却是“仁” 、“礼”等思想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和谐世界的翘首期盼。它所代表处世的普遍准则,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乐道乐行的文化认同,可谓千秋一和,万民一和。
请看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语句很简约,字面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讲和谐但不讲纯同,小人讲纯同但不讲和谐。
对和、同的基本解读
杨伯峻《论语译注》说是"春秋时代两个常用术语",并援引《左传》和《国语》说明。“和”,原始涵义与对调味及乐曲的理解有关。《管子》有“和五味以调口”之说,晏婴以羹喻“和”,说“和如羹焉”。羹成美味,认为一定要有五味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而成,用几味调和出新味这就是"和"。体现在"乐"的理解上,认为一定要有八音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协调各音以成新曲这就是"和"。
春秋时期周太史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国语・郑语》)。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延续,都是"和"即多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只有纯粹一色的“同”,事物就不复存在。这种"和同之辨"是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一项成果:"和",是包含差别的统一,而"同"则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前关于“和”“同”的思想成果,把"和而不同"运用到社会人生领域,它所强调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被牢固确立起来, 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篆刻: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和而不同"的两种不同社会人生境界
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出了"和"与"同"不同的两种境界及其精神指归:一是君子的境界和治世的境界;二是小人的境界和处世的境界。
从君子当政治世的境界看,"和而不同",就是要通过和谐的手段途径去追求实现和谐的世界,将社会各种因素各种矛盾调和到社会共同的愿景上。与之相反,小人当政治世,是"同而不和",就是泯灭一切不同因素、蔑视一切矛盾,只讲唯我独尊,只我一个调,万民都给我闭嘴。
从君子修身处世的境界看,"和而不同",就是作为道德高尚的君子,既要与他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又要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引导力、调和力,决不附和苟同,更不同流合污;而小人正相反, 他们只求附和苟同、纯粹同一,不讲独立思想,不讲正大意义上的和谐。孔子以此要求君子,要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寻求把握统一性,将社会人生共同的远大理想追求作为佳美之味和动人乐章,去调和、整合、统帅种种因素以同向善美之境。
处世为了治世,治世为了和谐世界,这是“和而不同”最终的精神指归。
《论语》对"和而不同"实现途径的揭示
如何实现"和而不同"?《论语》至少作了如下揭示:
在"礼"上求"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揭示了礼承担着调谐社会、群体中个性与个人意志的功用,通过调和社会伦理秩序以达到社会和谐局面。孔子教导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指出个人、个性必须在礼即制度规矩边界内才能得以个性存在及其自由表达,才能在整体上实现和谐。比如当今,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和道德框架内,才能形成个人自由、个性彰显的和谐局面。
在"道"上求"和"。社会人生共愿共享之道,是人间正道大道,是"和"之所在。孔子强调,要"志于道",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将人人思想言行统一于"道同",才能形成和谐局面。他指出:“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如果背离了社会人生正道,以个性破坏共性,以个人破坏大局,哪里还有全局和谐?孔子在论述好学上进中,指出要用"道"来纠正个人、个性之偏之失——"就有道而正焉"。当今我们只有共同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祖国才能获得最大之"和",我们每个人自然也和在其中。
在"志"上求"和"。为了同一个目标,人人才能走在一起而致于“和”:孔子强调"志于学"、"志于道",都是要把人的心志统一到学以致道上,并且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以将志向作为毕生追求。在处理学与志的关系上,子夏指出"博学而笃志",强调越是博学越有学问,越要笃定志向,做到志向不散、方向不改、意志不变。只有在共同而坚定的志向引领下,才能将每个人的个性整合为统一整体下的积极有效的因素而存在,才能形成和谐局面。
在"文"上求"和"。文明文化人文是构成和谐的引领目标。曾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正是以文为和的手段,进而在仁的追求中达到和的愿景。《论语》记载:鲁国政权三巨头之一的季氏,准备攻打鲁国的附庸国颛臾,做季氏家臣的冉有、子路告诉了孔子这件事,孔子严厉批评了他们,并提出了鲜明的政治主张,其中说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修文德"之“文”,是以礼乐为代表的文明文化人文方面的教化。通过“文”的手段吸引庶民归来,再让他们安居下来,这就是求“和”于“文”。
"和",是"和"在礼、道、志、文上,是“和”在大局全局等方向和根本上,所以在人与人相处层面上:
要讲求大团结而不是搞小圈子,拉拉扯扯——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要诚敬待人,与人不争斗又不结私党——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要积极帮人成就美事,帮人避免干坏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要与人友善,以正道共事共处——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同“悦”,下同)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在当今时代仍然熠熠生辉,生命无限!
朋友,我是清如静如,力求按照"义理"全面系统地"照着说"《论语》,很高兴与你对坐经典!
(图片借用网络,侵权必删)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努力坚持的名言警句
- 下一篇:论语中关于静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