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名言发上等愿(左宗棠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绿,享下等褔,书法可挂在家居吗)

时间:2022-04-15 02:2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路生观史 | 评论: 次 | 点击:

左宗棠名言发上等愿(左宗棠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绿,享下等褔,书法可挂在家居吗)

1.左宗棠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绿,享下等褔,"书法可挂在家居吗

这是左宗棠的一幅对联的上联

内容:

发上等愿 结中等缘 享下等福

向高处立 就平处坐 从宽处行

钱塘沈兆霖书写在江苏无锡梅园的诵豳堂内;

李嘉诚位于香港的办工室里也挂的有这副对联;

对联内涵: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

“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

则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

作为书法很合适

2.求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的直译

直译就是就是树立上等(远大)的志向,对缘分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奢望,过简朴的生活,不奢华。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对缘分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不滥交朋友,也不吹毛求疵,物质生活没有太多奢望,过简朴的生活,不奢华,看问题时,角度要高,心地宽容,不苛责别人。

这副对联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香港富豪李嘉诚办公室里就挂着这副对联。

扩展资料:

1、发上等愿:我们要有雄心壮志的理想,做大事的胆识,不能总是怨天不由人,自怨自艾。

2、结中等缘:我们不一定要攀附权贵,也要聆听疾苦,广结善缘,

3、享下等福:一杯清茶,一碗淡饭,儿孙齐聚人生足矣

4、择高处立:我们要站在最高处,远离阻隔,才会有远见,有方向感。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5、寻平处住:不要在山坡陡峭的地点下居住,也不要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下安身,要在四平八稳的土地上居住,才能安享太平。四平八稳更加指的是社会制度,李嘉诚就是看到现在的香港,正治环境变幻莫测,这地点不适合居住,暂时撤资远离一下吧。

6、向宽出行:做事要有大局观,懂得灵活变通。无论做事还是做人,话都不能说尽,事都不可以做绝。纵使遇到困难,前可进,退可守,都可以给自己多种选择,不能钻牛角尖,一条路走到死。

最艰难的时候,也是最能看出品格的时候,李嘉诚华人世界首富,14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30岁成为千万富翁,他用几十年时间,创造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财富神话,实现了无数人梦想,成就了他华人心中的神圣地位。雄厚的实力和庞大的商业帝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更赢得了商界“超人”的美誉。

很多人羡慕他的地位,羡慕他的财富,其实最应该羡慕的是他的品格,下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产品就是做人品,品牌永远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

一天上午・有人来到筲箕湾的“长江厂”来寻访李嘉诚,他穿着破旧的工装在车间里和工人们调试一台新机器的李嘉诚接待了这位来客。这身打扮让对方十分惊讶。然而李嘉诚坦然而笑说道:“唉哟,原来是我的老朋友来了!”像从前当推销员时那样,李嘉减对待来访的客人都是以礼相待。

他把来客请进自己的临时办公室,热情招待,然后与来家闲聊起来。客人见了桌上的新产品,于是有些兴奋地说道:“先生,我就是前来找您商量进货的。刚才我到了您从前供职的万和塑胶公司,才知道您如今已经自己当厂长了,那么就更好了,从今以后,我们索性就不再到万和公司进货了,还是找您李先生进货方便可靠,因为朋友还是老的好嘛!”

李嘉诚听了,心里顿时沉甸甸的。他记起临离开万和塑胶公司前曾经对王东山拍胸发过的誓言:“我绝不会抢黄公司的客户,我的产品必须要靠重新开发的新销售来进行销售。

虽然目前厂子情况艰苦,很需要一位客户来帮助渡过难关。然而李嘉诚从小受到的良好救育,使他决定一一不能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破坏了自己做人的准则。

于是他委婉地谢绝了前来订货的老朋友,并解释道:“找的长江厂毕竟是刚刚试生产,产品质量肯定无法和已有多年生产经验的万和公司相比,所以,今天我不能把我的货卖给你,请老朋友谅解吧。”

当时的李嘉诚虽然失去了唾手可得的利益,但是守住了做人的品格,在生意上就像做人一样,诚信放在第一位,后来良好的品牌传播开了,大家都愿意跟他合作,企业反而越做越大,终成长江实业集团,成为华人世界首富,愿所有企业人守住自己的底线,坚守自己的品格,好的口碑和品牌永远是经营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资料:百科百科左宗棠

3.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上等愿就是造福人类,服务社会。

中等缘就是不攀求高官,下等福就是平平淡淡的过,不奢侈纵欲。高处立就是看的远,志向远大,平处坐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宽处行:多结善缘,路越走越宽。 左宗棠在江苏无锡梅园泼墨挥毫: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平淡的24个字浓缩了我国古代圣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 上联讲为人,要有远大抱负,高尚情操;多结善缘,把握发展机会;严格要求,过普通人的生活。

下联讲做事,要高瞻远瞩,不拘泥于眼前;稳重低调,临危不惧;把握正确方向,注意留有余地。 扩展资料这24个字不仅浓缩了古代圣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而且暗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纵观上、中、下,横览高、平、宽,居上时想到下,立高时寻找宽。意思是无论在多么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都能够处变而不惊,遇险而不乱,既能创造一番事业,又能守住一番事业。

“发上等愿”和“择高处立”,就是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而且,往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和智慧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

无论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还是“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其中最关键的思想内涵,都是平衡。在矛盾中平衡,在前进中平衡。

不仅包含着个人心理的平衡,而且还包含着内外的平衡、上下的平衡、左右的平衡、前后的平衡。平衡才能协调、平衡才能和谐、平衡才能发展、平衡才能进步。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网-最神秘的办公室 李嘉诚的办公桌写着这样两段话。

4.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求横批

原发布者:赛林木2013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李嘉诚办公室悬挂的唯一的一幅书法,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24个字浓缩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则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纵观上、中、下,横览高、平、宽,居上时想到下,立高时寻找宽。所以无论在多么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都能够处变而不惊,遇险而不乱,既能创造一番事业,又能守住一番事业。“发上等愿”和“择高处立”,就是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而且,往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和智慧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五项管理大会议室走道也有左宗棠题词的对联展示)“结中等缘”和“就平处坐”,就是要脚踏实地积极稳妥。不为有功之功,固功莫大;不为有名之名,固名莫厚。高潮的过后,很可能就是低谷。所以,常常事以急败,思因缓得。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分的准备,就是成功的一半。“享下等福”和“向宽处行”,就是要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做事时留有余地。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这也正如诸葛

左宗棠名言发上等愿

左宗棠:曾经的“穷小子”,是上门女婿,妻子被称为“闺中圣人”

左宗棠之妻周诒端:给离家在外的丈夫送来一个枕头,被称为“闺中圣人”

提示:看见或者不见,都是她作为人妻甚至人母的贤良,而正因为这个原因,她被后世称为了“闺中圣人”。这个称谓她当之无愧,但同样是默默地——也许,“圣人”就是这样的吧——静静地,只是在画中如同垂柳挽着船只。

左宗棠:曾经的“穷小子”,是上门女婿,妻子被称为“闺中圣人”

1870年,对于已经是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来说是难熬的一年。这一年,在他西靖陕甘的历史年表里,有着这样的经历:

2月,刘松山阵亡,左宗棠痛感“失我右臂”。其后,马化龙鼓动回民军大举进犯陕西,不过这些部队缺乏系统组织、有效领导,被清军击败,也未能动摇左宗棠攻克金积堡的决心。左宗棠以松山之侄刘锦棠代替刘松山,又调动重兵围攻金积堡,终于在1871年1月取胜,马化龙父子投降后于3月被处死,其部众1800余人、“伪官”80余人亦予骈诛。左宗棠赏加骑都尉世职。

金积堡就在今天宁夏吴忠,金积堡之战是陕甘回族叛乱军在金积堡地区对抗清军的一次重要战斗。战役的结果以清军获胜,马化龙父子失败而告终。骑都尉在清以前是官名,清为世爵名。这段史料里没有说的是,刘松山阵亡而痛感“失我右臂”的左宗棠,在这一年失去的还有一条臂膀,那就是他的妻子周诒端在这一年也去世了。周诒端是湖南湘潭县人,是左宗棠的妻子,左宗棠的贤内助、好知己。左宗棠大器晚成,她一直无怨无悔,鼎力相助,他们的夫妻感情甚笃。

有这么一个故事可以让我们今天那些喜欢守着老公,不怎么喜欢让老公去外面做事的女人们,接受一下教育的:左宗棠年轻的时候,为了谋生,常常离家在外,和他感情深厚的妻子周诒端很想他,怎么办呢?周诒端就画了一幅画,是一叶小舟,静静地停泊在杨柳垂落的岸边,远处是山、近处是水,都是烟雨蒙蒙的样子。在画的旁边,周诒端还写了一首诗表白了自己的心意:“小网轻舟系绿烟,潇湘暮景个中传。君如乡梦依稀侯,应喜家山在眼前。”

左宗棠:曾经的“穷小子”,是上门女婿,妻子被称为“闺中圣人”

这首诗明眼人都很看得懂,但我们还是忍不住想要为它做一些“翻译”:那小舟停在水面,和柳树在一起,就像是我和你,我轻轻地伸出手来,挽着你,不想让你离去。家乡的样子它就是这样的,总有一个人在暮色里不想让你离开!如果你在外面遇到了难心的事,成不了达官贵人,那么,请你也不要伤心难过,家里有我,你应该感到高兴,我和家乡就在那画里,就在你的眼前。

后来,左宗棠又一次离家的时候,周诒端就把这幅画拿了出来,一针针一线线地绣在了布上,做成了一个枕头,将它送给左宗棠,并对左宗棠说:“你在外面枕着它,就像见到了我,枕头在就等于我在,我永远会在梦中陪伴你!”此后,左宗棠就一直把这枕头带在了身边。1870年,只有58岁的周诒端走了,但她做的枕头还在,而这足以让左宗棠相拥而泣并且泪流满面了。

左宗棠是1832年与周诒端成婚姻的,那时候,左宗棠虽取得了举人功名但却不能“正途”入仕,因为父母双亡,家境非常贫寒,就是穷小子一个。他和周诒端都是1812年出生的,1832年双方都已经20岁了,这在那个年代里,不结婚已经是一件怪事了,尤其是周诒端,作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超大龄的剩女了。但如果说,周诒端是因条件不好,或者自身有什么缺点被剩下,分明就大错特错,她是因为挑才被剩下的。在这里,我们先来看看一首诗,据说是周诒端与左宗棠成婚前写的,叫《咏岳鄂王飞》,通过诗多少能看出一些这个被剩下的姑娘的气度与胸襟。

左宗棠:曾经的“穷小子”,是上门女婿,妻子被称为“闺中圣人”

十二金牌日夜催,诸军回首事堪哀。君王自有南中乐,宰相原从北渡来。

一死恨难邀马革,千秋名在胜云台。当年岂昧书生论,不肯谋身避草莱。

左宗棠:曾经的“穷小子”,是上门女婿,妻子被称为“闺中圣人”

左宗棠故居

这首诗立意深刻,完全称得上是高手之作,所以,在与左宗棠结婚前,周诒端在家乡就是有名的才女了,而她与左宗棠相识更是被民间传言得非常神奇。通过资料的搜集,大约有这样3个版本:

一是说周诒端在认识左宗棠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一方水池里冲出一条小黄龙,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条小黄龙忽然就落在了地方,结果被一群狗围住,咬了个遍体鳞伤。第二天起床,周诒端想自己咋就做了这么个梦呢,忽然就看到她家敞开的高门大院里来了一个要饭的穷小子,而这个穷小子的衣服被狗撕得破破烂烂,身上还有不少伤。周诒端想,这不就是我梦到的那个小黄龙吗?他一定是个贵人。那个要饭的穷小子正是左宗棠,周诒端和他接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二是说周诒端因为年龄大了,找不对对象,就来了个类似于比武招亲的“比诗招亲”。当时,这件事的动静闹得很大,游荡于街头的左宗棠在几个朋友的鼓动加入了其中,周诒端的母亲王慈云负责出诗的上句,让“应聘者”对诗的下句,周诒端则在旁边的屋子里偷偷地看,感觉合适就会给母亲王慈云一些暗示。王慈云也是个诗人,据说,当年湖南一带流行“家庭女诗人群”,还对此进行排名,周家的这个“女诗人群”就是周诒端和王慈云,在当地排名第二,母女二人熟读经史,擅长写诗,而且,王慈云还出过一本诗集叫《慈云阁诗》。

文人们大约身上都能带点“仙气”,王慈云据传还懂一些相面术。左宗棠个子一米六,在别人看来属于其貌不扬的那类,但在王慈云的眼里却很不一样,她觉得虎面燕颌,是难得的“贵格”,就想严肃认真地考一考这个人,把他当成自己的上门女婿。于是,王慈云出了这样的上句: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

左宗棠不慌不忙,答: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王慈云一惊,又说:鸿是江边鸟。左宗棠应对:蚕为天下虫。王慈云由惊到喜:凤凰遍体文章。左宗棠说:螃蟹一身甲胄。对到这里,在旁边屋子里的周诒端忍不住走了出来,红着脸对王慈云说:“妈妈,这就是我要找的心上人了!”

左宗棠:曾经的“穷小子”,是上门女婿,妻子被称为“闺中圣人”

第三种说法是,周诒端的父亲和左宗棠的父亲是朋友,一块儿共过事,周诒端的父亲没什么大本事,但家里很有钱,他虽然去世早,但却给女儿相中了个好女婿,与左宗棠的父亲为周诒端和左宗棠订下了娃娃亲。那时候,家长们在女子婚姻的问题上,说话都非常算数,不像我们现在,所谓“父母之命”就是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周诒端的父亲虽然早走,但有言在先,他的家人是不能食言的。1830年左宗棠的父亲也走了,他的境况雪上加霜,哥哥便想到了他与周家的亲事,就将他送到周家做了上门女婿。

在这三种说法里,最合乎情理的只有第三种说法了,事实也是左宗棠最终做了周家的上门女婿,但这在那个年代里多少是件不光彩的事。虽然来到周家,受到周家全家人的亲睐,王慈云把左宗棠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周诒端更是知书达理,才高貌美与他举案齐眉,神韵相随,但他心里总是不舒服,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用左宗棠自己的话说就是:“余居妇家,耻不能自食。”

左宗棠:曾经的“穷小子”,是上门女婿,妻子被称为“闺中圣人”

为让左宗棠得到“独立”的体现与尊严,周诒端就从母亲王慈云的手里把周家的西周租了下来,给左宗棠成了一个“单独”的家,二人一起在那里吟诗唱和,潜心学问。同时,周诒端知道左宗棠不会以“渔樵了此生”,就鼓励左宗棠进京应会试(古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再经殿试,及第者称进士。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考中进士,国家就要给安排工作,当时叫“赐出身”,可授官八品至六品)。

参加会试,当然需要钱。周诒端开始为左宗棠攒钱,好不容易攒够了,但左宗棠家里却有事了,左宗棠的大姐跑上门来借钱,左宗棠就把钱给了姐姐。对于这件事,左宗棠的儿子左孝同在《先考事略》中说:“时贫乏不能与计,偕先妣出奁(嫁妆)百余金助装。会姑母朱孺人贫不能举火,府君即悉举以赠。”

左宗棠:曾经的“穷小子”,是上门女婿,妻子被称为“闺中圣人”

这么大的事情,要搁到了一些人的身上,不砸光家里的锅碗瓢盆才怪呢,但周诒端十分理解左宗棠,认为出身贫寒的左宗棠也没帮过家人什么忙,在这个时候帮帮家人也是应该的。左宗棠很难为情,觉得对不住周诒端,周诒端却说:“钱没了,我们再凑啊。”

就这样,左宗棠带着周诒端凑出来的钱一次次进京赶考,但却是一次次地失望而回。为此,他写下“不向科举讨前程”,宣布自己从此不再参加会试。这时的左宗棠心灰意冷,有些像战国时的苏秦,在十次上书游说秦王均不成功后,身上的盘缠花光了,衣服也破了,面目憔悴,完全是一副失魂落魄样子。但与苏秦不一样的是,苏秦回家见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而左宗棠遇到的却是周诒端笑脸相迎,甚至为了安慰鼓励左宗棠,她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清时贤俊无遗逸,此目溪山好退藏。树艺养蚕皆远略,由来王道本农桑。

在这里,我们不由感叹,左宗棠真是遇到了一位好妻子、好知己。正是在妻子的“好”里,左宗棠开始潜心地理研究。左孝同《先考事略》载:“周氏有新楼,公止其上,详阅方舆书,手画其图,易稿则先妣为影绘之,历岁乃成。”夫妻俩通过一年的艰苦努力,新的《皇舆一览图》(清朝绘制的全国地图)终于成功。随后他们又抄录了各种地理书、各省通志,于山川、关隘、驿道远近、分门别类、抄录成几十巨册。对此,左宗棠自己说,周诒端“常时敛衽危坐,读经史,香炉茗椀,意度悠然。每与谈史,遇有未审,夫人随取架上某函某卷视余,十得八九。”

左宗棠:曾经的“穷小子”,是上门女婿,妻子被称为“闺中圣人”

一个温柔贤惠、聪颖博识的好妻子在这里被活脱脱地复原了,也正是这个好妻子让他在作为“湘上农人”的日子里,钻研农学舆地等经世之学,为他日后树起的人生丰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左孝同,为左宗棠季子,是左宗棠的妾张氏所生,在周诒端与左宗棠最初相伴的日子里,周诒端因为给左宗棠一边生下了好几个女儿,身子会因为接连生育变得虚弱,担心因为自己让左家断了香火,就在母亲王慈云的支持下,劝说并促成左宗棠纳张氏为妾。张氏后来为左宗棠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周诒端也为左宗棠生下了长子左孝威,与张氏一起消除了左宗棠无后之忧。从中,人们也能多少看到周诒端作为人妻的娴淑善良。

左宗棠人生发生转折是在1836年,这年,左宗棠到醴陵渌江书院担任主讲,闲暇时亲自下地耕种,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半耕半读的乡民办教师。但也就在这年,他遇到了陶澍,清廷的两江总督,一位年近60岁的封疆大吏。然后,与陶澍的儿子陶桄结成了儿女亲家,并在陶家任教八年,广读陶家藏书、协助料理陶家事务,并最终在1852年,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炮火声中一路平步青云。但周诒端却没有因为左宗棠的名声大振而丝毫改变自己,她仍然居于乡间,恪守俭朴,继续从事女工、农事,力所能及地造福乡里,甚至很少去丈夫官所居住。

左宗棠:曾经的“穷小子”,是上门女婿,妻子被称为“闺中圣人”

就这样,周诒端把自己站成了左宗棠身后的那个女人,左宗棠身后的可以帮助左宗棠成功的那个女人,直到1870年默默地离去。她走后,也许是左宗棠觉得有些太对不住她了,就让长子左孝威和自己一起参加了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在左孝威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左孝威,而在周诒端的教育之下,左孝威也一直想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物,但参加收复新疆之战的左孝威却很不幸,到达新疆不久,便因水土不服得了重病,被送回老家接受治疗,但到家不久,27岁的他便去世了,给父亲左宗棠留下了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左孝威的离去,周诒端没看到,她就像乡间一只翩翩飞舞的美丽蝴蝶,飞着飞着就看不到了。她没看到的还有,当年与左宗棠一起编绘《皇舆一览图》等书籍时,他们就留意到了新疆的形势,而在她去世后,左宗棠收复了新疆。看见或者不见,都是她作为人妻甚至人母的贤良,而正因为这个原因,她被后世称为了“闺中圣人”。这个称谓她当之无愧,但同样是默默地——也许,“圣人”就是这样的吧——静静地,只是在画中如同垂柳挽着船只。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