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名言
时间:2022-04-19 01:3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半壁江山换你嫣然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张士诚名言
1. 古代帝王的名言
曹操煮酒论英雄
刘备在依附曹操时,曹操约刘备喝酒闲聊,曹操问刘备当今世界谁是英雄,刘备假装不知。故意提起袁绍、袁术等以转移曹操视线。谁知曹操对袁绍等人早有成熟的看法,他认为袁绍“多谋而无决,干大事则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不算英雄,并直接了当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的刘备窘迫到寄人篱下的地步,而曹操却一眼看出其为英雄,后来果然与曹操三分天下,可见曹操确有知人之明。
朱元彰评论陈友谅、张士诚。元末群雄割据时,朱元彰恰被陈友谅与张士诚夹在中间,西边陈友谅,东边张士诚。在讨论先打谁时,有人提议先攻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再打陈友谅。朱元彰在分析了形势后认为,张士诚性懦,打陈友谅时张必旁观。陈友谅高傲、性燥,如果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抄后路来攻。因此,要首先攻打强敌陈友谅。果如朱元彰所言,朱元彰攻陈时张袖手旁观,终于使朱元彰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拼掉了陈友谅。
宋太宗
宋太宗识吕端。吕端历仕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面对皇帝,他一向直言敢谏,“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就在宋太宗打算重用吕端的时候,却有人反映他“为人糊涂”。早已看准了人的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任宰相期间,正值北宋与西夏交恶,北宋军队俘获了西夏首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已决定将其问斩,吕端却坚决反对。他主张善待那位老太太。宋太宗采纳了吕端的意见,果然收到了争取西夏人心的效果。在宋太宗逝世、一些大臣串谋废黜太子而另立皇子为帝的紧要关头,吕端不动声色地采取多项有力措施,迅速稳住了局面,使太子得以顺利登位,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动乱。
刘备看马谡。马谡极聪明但华而不实。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问诸葛亮对马谡的看法,诸葛亮还认为马谡通晓兵法,精明强干,是个人才。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终无大用。后来诸葛亮还是启用马谡去守街亭。马谡死啃兵书,硬背教条,不听从有实践经验的王平的劝告,终于痛失战略要地,被诸葛亮挥泪斩首。
汉宣帝名言
作为政治家的宣帝在训斥太子刘奭时讲出一句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
刘邦
刘邦识周勃。周勃是从江苏沛县随刘邦起兵的家乡将领,文化水平不高,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词令,刘邦病危时嘱告吕后:“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智夺吕氏兵权,诛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问题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纳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面镜子,大家不用回头,照着自己平时做事要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少做错事,不做错事,凡事都要做到心如明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明镜呢?
成吉思汗
名言:“打仗时,我若是率众脱逃,你们可以砍断我的双腿;战胜时,我若是把战利品揣进私囊,你们可以斩断我的手指。”
“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到处追杀你的敌人,侵略他们的土地,掠夺他们的财富,然后听他们妻子儿女的痛哭声 ”。
“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他们的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的美貌的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注视着她们的玫瑰色的面颊并亲吻着,吮她们的乳头色的甜蜜的嘴唇,这才是男子汉最大的乐趣!”
2. 古代帝王的名言
曹操煮酒论英雄 刘备在依附曹操时,曹操约刘备喝酒闲聊,曹操问刘备当今世界谁是英雄,刘备假装不知。
故意提起袁绍、袁术等以转移曹操视线。谁知曹操对袁绍等人早有成熟的看法,他认为袁绍“多谋而无决,干大事则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不算英雄,并直接了当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当时的刘备窘迫到寄人篱下的地步,而曹操却一眼看出其为英雄,后来果然与曹操三分天下,可见曹操确有知人之明。 朱元彰评论陈友谅、张士诚。
元末群雄割据时,朱元彰恰被陈友谅与张士诚夹在中间,西边陈友谅,东边张士诚。在讨论先打谁时,有人提议先攻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再打陈友谅。
朱元彰在分析了形势后认为,张士诚性懦,打陈友谅时张必旁观。陈友谅高傲、性燥,如果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抄后路来攻。
因此,要首先攻打强敌陈友谅。果如朱元彰所言,朱元彰攻陈时张袖手旁观,终于使朱元彰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拼掉了陈友谅。
宋太宗 宋太宗识吕端。吕端历仕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
面对皇帝,他一向直言敢谏,“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就在宋太宗打算重用吕端的时候,却有人反映他“为人糊涂”。
早已看准了人的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他任宰相期间,正值北宋与西夏交恶,北宋军队俘获了西夏首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已决定将其问斩,吕端却坚决反对。
他主张善待那位老太太。宋太宗采纳了吕端的意见,果然收到了争取西夏人心的效果。
在宋太宗逝世、一些大臣串谋废黜太子而另立皇子为帝的紧要关头,吕端不动声色地采取多项有力措施,迅速稳住了局面,使太子得以顺利登位,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动乱。 刘备看马谡。
马谡极聪明但华而不实。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问诸葛亮对马谡的看法,诸葛亮还认为马谡通晓兵法,精明强干,是个人才。
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终无大用。后来诸葛亮还是启用马谡去守街亭。
马谡死啃兵书,硬背教条,不听从有实践经验的王平的劝告,终于痛失战略要地,被诸葛亮挥泪斩首。 汉宣帝名言 作为政治家的宣帝在训斥太子刘奭时讲出一句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 刘邦 刘邦识周勃。
周勃是从江苏沛县随刘邦起兵的家乡将领,文化水平不高,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词令,刘邦病危时嘱告吕后:“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智夺吕氏兵权,诛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问题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纳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面镜子,大家不用回头,照着自己平时做事要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少做错事,不做错事,凡事都要做到心如明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明镜呢? 成吉思汗 名言:“打仗时,我若是率众脱逃,你们可以砍断我的双腿;战胜时,我若是把战利品揣进私囊,你们可以斩断我的手指。”
“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到处追杀你的敌人,侵略他们的土地,掠夺他们的财富,然后听他们妻子儿女的痛哭声 ”。 “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他们的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的美貌的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注视着她们的玫瑰色的面颊并亲吻着,吮她们的乳头色的甜蜜的嘴唇,这才是男子汉最大的乐趣!”。
3. 明朝那些事儿里有一句拿破仑的名言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我相信我是对的”】
朱元璋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朱元璋在那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无数的建议中,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 他的成功不是侥幸的,他当之无愧。 他正等待着陈友谅的到来。 陈友谅此时正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他已经成为了皇帝,现在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在面前低着头,聆听他的训示,他的舰队已经兵临城下,应天指日可克,朱元璋将永远消失在世界上,这片大地上的百姓将在他的管理下,成为他的臣民。 我不是渔民的后代,从来都不是!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安插在朱元璋军中的康茂才已经成为我的内线,他将在明天为我打开通往应天的道路,我的舰队将一往无前,征服这个富庶的地方,然后就是张士诚,他不过是个软弱的家伙,决不会是我的对手,我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4. 刘伯温的名言故事有哪些
刘伯温是朱元障第一谋士,为大明的开国建立了奇勋.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谋士,为靖难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勋.两人又都有奇门遁甲之术.其实刘伯温与姚广孝相差并不远,机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其他一些资料供参考: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明朝将兴。所以他才能顺乎天意,成为一代名相。骄横一时者终难当天命。当代掌权者,附庸者鉴。-- 编者按)
刘基,世称刘伯温,是明太祖的开国谋臣,也是预言《烧饼歌》的作者。
刘基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
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徵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麽对付他们呢?於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宏伟蓝图。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麽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主篡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而且,他占据武昌,地处南京上游,又有巨舰精兵,时时刻都想吞并我们。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战略上不能两边作战,而应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陈友谅。陈友谅灭亡之后,张土诚的势力必然孤立无援,一举可定。然后,主公可以挥师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灭元王朝,那时您的帝王之业就可以实现了!」
刘基如此为朱元璋预言帝王之业,无异於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预言天下三分。这一番预言,使朱元璋大开眼界,提高了认识。过去,朱元璋只是著眼於与群雄争夺地盘,未有一整套夺取天下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方针。因此,听了刘基的话,朱元璋十分佩服、赞赏,高兴地说:「先生以后有高明之计,一定要痛痛快快把它说个透!」
从此以后,朱元璋就按刘基的策略一步步地夺取天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战败,中箭而死.陈友谅之子陈理於次年投降,汉政权灭亡。消灭陈友谅的政权之后,朱元璋又集中兵力,转过来对付东南面的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陷苏州,张土诚被俘,自谥而死,大周政权灭亡。到了年底,朱元璋便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与此同时,朱元璋开始独立旗帜,脱离了小明王韩林儿的控制,并派人在瓜步江沉杀了韩林儿。接著,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北伐,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扼守潼关,直捣北京。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是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军攻陷北京,元顺帝北逃,元王朝终於灭亡了。
姚广孝本是医学弟子,十四岁剃度为僧,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聪明好学,能诗能画.又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年间,朝廷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中礼部会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为官,可他仅受僧服之赐。由於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谈甚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随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庆寿寺。其实,他是以佛事来掩人耳目,暗中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所以,燕王朱棣发动政变成功,就是得力於道衍和尚的谋划。朱棣当上皇帝后,并没忘记这位第一号谋臣,於是恢复他的本姓,赐名广孝。此外还要他蓄发还俗,给他送来美女、房子。然而,姚广孝都没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来,他又受命监修太祖实录,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5. 脱脱名言有什么
没找到名言,只找到简历,看一下吧:脱脱 脱脱(1314年~1355年) 亦作托克托,蒙古族,字大用,蔑里乞氏。
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除伯颜。后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
曾参加镇压徐州芝麻李红巾军起义,执意屠城,军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师。十四年,讨伐高邮(今属江苏)张士诚起义军,被士诚击败。
至正十五年(1355年),被流放云南,后被元顺帝派人毒死。二十二年,昭雪复官。
至正三年(1344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中医名词】脱脱(duìduì,音对对),舒缓貌。
形容洒脱舒缓而无牵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金形之人……阳明之下脱脱然。”
脱脱被矫诏贬死 在“入绍大统”8个年头(1333~1340年)后,顺帝终于罢黜伯颜,清算文宗系的势力为起点,迎来了他亲征自立时期。这一时期他曾两次任脱脱为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大行文治,史称“更化”。
这些措施对纠正伯颜擅政时的倒行逆施,解决尖锐的社会危机,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脱脱在当时被称为“贤相”。
可正当他收复徐州,大败张士诚于高邮之际,一场导致他政治生涯结束的厄运降临到他头上。皇太子因不满“未授册宝之礼”,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弹劾脱脱,致使脱脱被革职流放,至正十五年(1355年)年十二月,哈麻又矫诏遣使使用药酒将脱脱谋害。
脱脱的死使得他殚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折点。
6.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名句(摘抄)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
7. 刘伯温的名言故事有哪些
刘伯温是朱元障第一谋士,为大明的开国建立了奇勋.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谋士,为靖难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勋.两人又都有奇门遁甲之术.其实刘伯温与姚广孝相差并不远,机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其他一些资料供参考: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明朝将兴。所以他才能顺乎天意,成为一代名相。骄横一时者终难当天命。当代掌权者,附庸者鉴。-- 编者按)
刘基,世称刘伯温,是明太祖的开国谋臣,也是预言《烧饼歌》的作者。
刘基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
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徵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麽对付他们呢?於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宏伟蓝图。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麽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主篡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而且,他占据武昌,地处南京上游,又有巨舰精兵,时时刻都想吞并我们。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战略上不能两边作战,而应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陈友谅。陈友谅灭亡之后,张土诚的势力必然孤立无援,一举可定。然后,主公可以挥师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灭元王朝,那时您的帝王之业就可以实现了!」
刘基如此为朱元璋预言帝王之业,无异於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预言天下三分。这一番预言,使朱元璋大开眼界,提高了认识。过去,朱元璋只是著眼於与群雄争夺地盘,未有一整套夺取天下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方针。因此,听了刘基的话,朱元璋十分佩服、赞赏,高兴地说:「先生以后有高明之计,一定要痛痛快快把它说个透!」
从此以后,朱元璋就按刘基的策略一步步地夺取天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战败,中箭而死.陈友谅之子陈理於次年投降,汉政权灭亡。消灭陈友谅的政权之后,朱元璋又集中兵力,转过来对付东南面的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陷苏州,张土诚被俘,自谥而死,大周政权灭亡。到了年底,朱元璋便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与此同时,朱元璋开始独立旗帜,脱离了小明王韩林儿的控制,并派人在瓜步江沉杀了韩林儿。接著,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北伐,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扼守潼关,直捣北京。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是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军攻陷北京,元顺帝北逃,元王朝终於灭亡了。
姚广孝本是医学弟子,十四岁剃度为僧,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聪明好学,能诗能画.又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年间,朝廷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中礼部会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为官,可他仅受僧服之赐。由於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谈甚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随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庆寿寺。其实,他是以佛事来掩人耳目,暗中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所以,燕王朱棣发动政变成功,就是得力於道衍和尚的谋划。朱棣当上皇帝后,并没忘记这位第一号谋臣,於是恢复他的本姓,赐名广孝。此外还要他蓄发还俗,给他送来美女、房子。然而,姚广孝都没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来,他又受命监修太祖实录,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8.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名句(摘抄)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
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
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
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
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
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
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
9. 面对家人反对但仍坚持梦想的名人
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那个虚有其表的徐寿辉,而是他背后那巨大阴影——陈友谅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当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膨胀,扯张虎皮做大旗,锅里没几两米就敢开几千人的饭时,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在实际决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辞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诉了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经常提到成功的人不受大众观点的左右,坚持己见。
朱元璋10句语录
1.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2.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3.大恶大痛是其表,大善大和是其性
4.越是没动静,越可能有大动静
5.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6.夜间不敢长伸腿,恐踏社稷山河穿
7.顶天立地,是要用胯下之辱来换的
8.谁忠勇,谁奸滑,谁表面忠勇内心奸滑,谁表面奸滑内心忠勇,咱元璋一看变知。
9.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10.张士诚小窃江东,吴民至今呼为张王。我为天子,此邦呼为老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