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名言

时间:2022-04-02 08:3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厝边头尾 | 评论: 次 | 点击:

潮汕名言

1. 潮 汕 谚 语

假力洗茶渣(指不该干的事情去干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乌燕配青脚(形容夫妻一高大一矮小,经常用)

脚皮欠路债(做事情总是没考虑清楚,总比别多走一趟)

老实终须在(老实人终有好结果)

平安当大赚(人有疾病,医病养病要花去很多钱,再加上不能做工,损失颇大)

大人弯,奴囝直(指大人说话讲究守口,小孩子天真无邪,想什么就说什么)

未学行,先学飞(讽刺学知识没有先打好基础,想一步登天者)

三斗油麻倒无粒落耳(指把人家的话当耳边风,听不进去)

父母斗咬,奴囝相捞(指父母如常吵嘴、打架,孩子也北朝鲜学会斗殴)

一人主张,唔如二人参详(指人多智慧高)

2. 潮汕经典名言(扑领母)是在哪年流行的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桃符的传说 桃符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古代的贺年卡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

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

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月廿三、廿四 小年 祭灶神(16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

3. 请问潮汕有什么熟语、俗语和典故

无丑唔成戏

“凉茄消风豆 应菜热过火”

“龟圆鳖扁蟹无毛 鳗长斑短鲇无耳”

“有钱稚鸭姜 无钱应菜茄”

“出空番薯入空芋”

个府城硕输过一个庵埠傻

惜落顺势

做起按察面就乌

静过老三正

猛过纸影担竹椅

读书畏考,作田畏薅草

各人各人尚 青盲买手电

十 嘴 九 脚 仓

无好家神通外鬼

祭到五都 食番薯圈

“放屎画大猪”

狗离唔亏(开)东施路

妖(饿)鸡(唔畏)棰 妖人勿面皮

离父离母惨过台

痴哥外妈惜外孙

鸡糟无隔夜厚稳

鸡啼有猛慢 天光都烧同

鸟家枝毛也象烧

鸟飞哙落毛 人行有脚迹

姑惜孙(侄)同姓

蟹无脚卖行

蟹有殿怕 人有硕憨

蛤婆好食路上跳

蛇无头卖伸

木虱咬生人

4. 潮汕地区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全集 ---------------------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

5. 潮汕俗语歇后语方言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念的变化。

如形容速度。

6. 潮汕老舅四句大全

茶水滴茶盘

双凤朝牡丹

明年出贵子

富贵盖潮汕

吉日良辰结良缘

爱情永筑名久长

来年早得麒麟子

荣华富贵福双全

和和美美 永结同心

百年好合 一生平安

甜甜蜜蜜 天长地久

花好月圆 偕老百年

万里云天春比翼

百年事业始同心

协力同心创大业

百年偕老情意长

一生恩爱 心心相印

新婚快乐 幸福美满

永结同心 恩恩爱爱

幸福美满 事业高升

夫唱妇随 同心同德

新婚快乐 心想事成

人间锦绣绕金屋

天上笙歌送玉麟

新婚快乐 永浴爱河

早生贵子 白头偕老

永结百年偕静好

宏开五州广其昌

四季花常好

百年月永圆

合欢花灿双辉烛

亮艳榴开百子图

莺声日暖鸣金谷

麟趾春深步玉堂

7. 谁有潮汕谚语的论文

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 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 莫善朝 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 ——释 潮汕谚语“茶三酒四踢跎二” 广东汕头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 莫善朝 潮汕位于中国广东省的南海之滨,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工夫茶、国际驰名的潮菜酒筵和有山有海有平原的绮丽风景。

反映这个地方风貌的潮汕方言有一句俗话:“茶三、酒四、踢跎二”(“踢跎”是潮汕方言,意谓游玩)。 用数目字三、四、二来给潮汕的茶艺、酒馔和旅游作规定,确实是潮汕文化的一大特色。

然而这些数字究竟有些什么特别的含义,则少有人论及。 潮汕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

其文化心态,尤其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支配、制约和影响。离开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我们对潮汕的一些文化现象便找不到准确可信的解释。

本文尝试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用上古殷周时代《周易》象、数、义、理的思维方法,控掘这一民谚的文化内涵。 一、释茶三 《周易》是二千多年以前中国殷周时代第一本用文字记载的典籍,后来经过孔子的注解(后人考证是多人注解),成为对中国文化学术思想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易经》。

《易经》被今人称为中华文化智慧的源头活水。 “茶三”一般从表象可以理解为三人饮茶,而对数“三”的用法则一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易经》著作之中。

二、释酒四 “酒四”这句谚语表象的理解是指四个朋友一起饮酒。四友之说屡见古籍有载,《尚书大传?二》:“文王以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为四友。”

晋?陶谐《群辅录》:“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右文王四友。”

《南史?谢灵运传》:“灵运既东,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晋书、王衍传》:“时王敦、谢鲲、庚凯、阮修皆为衍所亲善,号为四友。”

作为酒馔这种多人集合的社交活动。在潮汕文化中有一套礼仪。

在用桌上便有许多讲究:比如不许用圆桌、长桌,而必须用四方桌。究其原因,大概也是来自《易经》。

《易经?系辞》认为:占筮中所用的数字是以天地为依据的,其数为“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 十”。数字在我国古代,并不认为只是机械的、抽象的,而是有生命的,具有神奇的力量,象征着天地生生不息的活动。

数字有奇数与偶数,奇数属于阳,偶数属于阴。天是阳,地是阴。

奇数三为阳数可代表天,偶数四为阴数可代表地。 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凭肉眼观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四方的,因此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酒四的四在古代可代表地,地有方形之说,四方桌便以其四面方正之形代表大地,而作为潮汕酒馔宴客的专用桌面。 四代表大地,在《易经》中是坤卦。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说,大地具有宽厚载物的德性,君子的胸怀应象大地一样广厚,能够承载,长养万物,也养成宽厚兼容的道德品质。 厚德载物就是宽容,宽厚的精神。

中华民族以宽厚为美德。所谓宽厚,指人心胸广阔,器量宏大,宽容厚道。

在人际关系上,讲究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计较别人的过失,不求全责备。这种宽容大度的襟怀,正是潮汕人热情好客的饮和食德的文化渊源。

古籍《礼记?乡饮酒义》有言:“四面之坐,象四时也。” 四面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坐位。

所象四时,有二解。一指朝、夕、昼、夜四个时辰。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众,昼以访问,夕以修会,夜以安身。” 二是指四个时令季节,即春、夏、秋、冬。

《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逸周书?大武》:“四时:一春违其农,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冻其葆。”笔者同意四时是指四季。

《易经》认为:“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通变莫大乎四时。”说的是能够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

能够变化通达的,没有比四季更伟大的了。 三、释踢跎二 “踢跎二”一般的理解是指二个人一起去游玩。

将二个人一起去游玩这种社会现象以民谚的形式予以表达,说明潮汕先人认为这种现象有其典型性与特别的内涵。《易经》损卦六三爻爻辞可作这句民谚的注脚。

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孙振声先生在《白话易经》中注释这段话时说:“损卦是由泰卦转变而来,泰卦的下卦,减少一个阳爻,上卦增加一个阳爻,就成为损卦。亦即,泰卦下卦的三个阳爻,损失了一个。

所以说,三人行,减损了一人。同时,泰卦的上卦,有一个阴爻下降,阴阳相遇,所以说,一人行得到朋友。

天下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结合而成,因而,一人单独前往,必定会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三人一起前往,就会猜疑,不知道应当与那一人结为同志,其中的一人,就会因另外找到同伴而离去。亦即,平均的原则,是要损有余,益不足,三人就要减损一人,一人就得增益一人。

这一爻,说明损有余益不足的原则。 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和张善文先生合著的《周易译诠》对这段文字的“。

8. 潮汕俗语,歇后语

一、潮汕俗语示例如下:

假力洗茶渣(指不该干的事情去干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乌燕配青脚(形容夫妻一高大一矮小,经常用)

脚皮欠路债(做事情总是没考虑清楚,总比别多走一趟)

老实终须在(老实人终有好结果)

平安当大赚(人有疾病,医病养病要花去很多钱,再加上不能做工,损失颇大)

二、潮汕歇后语示例如下:

六月大菜:假有心(指虚情假意)

刀截蕹菜:二头空(指两头都落空)

秀才读弦诗:渌渌淖(指境况糟透了)

脚仓绑蛤丩:惹蛇(指自惹麻烦)

鸭仔跳东司:赶伙(喻盲目跟别人做)

竹叶包沙母:假壮(粽)(指天很冷还不穿冬服,硬充身体健壮)

潮汕长辈们的经典名言,你都听过吗?

潮汕长辈们的经典名言,你都听过吗?

【定过朱星】

【平安当大赚】

【食蒜有钱劝】

【老实终久在】

【竹叶包沙、假壮】

【未曾学行先学飞】

【浪事家过招商局】

【三斤猫咬四斤老鼠】

【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

【鞋算卖除、插米换番薯】

【胶己拍父、叫绑人行孝】

还有脉个?欢迎补充.......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