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名言(怎么理解扉页奥义书那句话)
时间:2022-04-06 07:0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单来了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奥义书名言(怎么理解扉页奥义书那句话)
1.怎么理解扉页奥义书那句话
《刀锋》(毛姆著)扉页题词周煦良翻译的是: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看得时候没太明白,有一点疑问,刀锋不容易越过和得救之道有什么关系?再者,如果用刀锋来比喻艰难的阻碍似乎有点牵强.这点在豆瓣上也有网友提出疑问,但也没个所以然,遂搜索了资料小小解释一下.
书上写着这句话是出自《迦陀 奥义书》(姊佩译为《迪托 奥义书》),但是这本奥义书的英文译为Katha-Upanishad(毛姆使用的是这个翻译,且常译为此),在中国则通常译为《羯陀奥义书》(或者《卡塔奥义书》,古印度).两位刀锋的译者翻译为前者不知何故?或者是为了加大本书的悬疑,让读者找不到这本奥义书吧.
先来看看英文的翻译: l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W. Somerset Maugham, Vintage, 2003)
l Arise, awake, and learn by approaching the exalted ones, for that path is sharp as a razor's edge, impassable, and hard to go by, say the wise. (Katha Upanishad, Translated by Vidyavachaspati V. Panoli)
l Like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that path, so the wise say—hard to tread and difficult to cross. (百度网友提供) 再看看中文译版: l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刀锋》,上海译文出版社,毛姆著,周煦良译,2007)
l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1.《刀锋》,湖南人民出版社,毛姆著,姊佩译 2.有人说这句话出自《韦陀真经》第九卷,而所谓“韦陀”指的正是古印度的智慧之书,并不存在有第九卷之说,可能是中国古代整理而成的吧.)
l 追求那只高无上者,往就真正的光明.圣者说那是一条狭窄而艰难的道路,狭窄危险,犹如刀锋.(《佛教文化》,2003年,第4期,p.26)
l 接近伟大和学习.就像走剃刀边缘之路,所以智者说-难以踩踏,难以逾越.(百度网络资料)
l 正像锋利的刀刃最难走过,通向自我的道路需要你艰难跋涉.(百度百科) 前两种中文翻译都出自小说《刀锋》的翻译,翻译相似,就是以越过刀锋之艰难来说得救之道的困难,而其他的翻译则用“刀锋”来指“得救之路”,因其锋利而说此路的艰难.显然这里面存在翻译的问题,而《刀锋》的翻译是直接翻译毛姆的小说,绕过梵文版奥义书的,所以问题可能就在这里.
毛姆使用的译文是Swami Prabhavananda 和 Frederick Manchester翻译的Katha-Upanishad(资料点此查看),这是节选,我认为因此误导了译者.“pass over”被翻译为“越过”,这样很难解释书的内容,并会出现我出现的疑问,而翻译为“通过”的话,就和其它的翻译意思所指的一样--刀锋喻为通往真知的路.
那么首页的题词,应翻译为:寻找真知、解救自我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行走在锋利的刀锋上,所以智者说得道是困难的.这样对书中的的内容也能有个更好的理解.窃以为,毛姆以刀锋为书名正是为此---得救之道如刀锋般锋利难行,主人公拉里,经历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出世到入世,仍行走于“刀锋”之上,前进不停.
2.怎么理解扉页奥义书那句话
链接打开可能比价慢,所有的原文是这样的: 《刀锋》(毛姆著)扉页题词周煦良翻译的是: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看得时候没太明白,有一点疑问,刀锋不容易越过和得救之道有什么关系?再者,如果用刀锋来比喻艰难的阻碍似乎有点牵强。这点在豆瓣上也有网友提出疑问,但也没个所以然,遂搜索了资料小小解释一下。
书上写着这句话是出自《迦陀 奥义书》(姊佩译为《迪托 奥义书》),但是这本奥义书的英文译为Katha-Upanishad(毛姆使用的是这个翻译,且常译为此),在中国则通常译为《羯陀奥义书》(或者《卡塔奥义书》,古印度)。两位刀锋的译者翻译为前者不知何故?或者是为了加大本书的悬疑,让读者找不到这本奥义书吧。
先来看看英文的翻译: l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W. Somerset Maugham, Vintage, 2003) l Arise, awake, and learn by approaching the exalted ones, for that path is sharp as a razor's edge, impassable, and hard to go by, say the wise. (Katha Upanishad, Translated by Vidyavachaspati V. Panoli) l Like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that path, so the wise say—hard to tread and difficult to cross. (百度网友提供) 再看看中文译版: l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刀锋》,上海译文出版社,毛姆著,周煦良译,2007) l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1.《刀锋》,湖南人民出版社,毛姆著,姊佩译 2.有人说这句话出自《韦陀真经》第九卷,而所谓“韦陀”指的正是古印度的智慧之书,并不存在有第九卷之说,可能是中国古代整理而成的吧。) l 追求那只高无上者,往就真正的光明。
圣者说那是一条狭窄而艰难的道路,狭窄危险,犹如刀锋。(《佛教文化》,2003年,第4期,p.26) l 接近伟大和学习。
就像走剃刀边缘之路,所以智者说-难以踩踏,难以逾越。(百度网络资料) l 正像锋利的刀刃最难走过,通向自我的道路需要你艰难跋涉。
(百度百科) 前两种中文翻译都出自小说《刀锋》的翻译,翻译相似,就是以越过刀锋之艰难来说得救之道的困难,而其他的翻译则用“刀锋”来指“得救之路”,因其锋利而说此路的艰难。显然这里面存在翻译的问题,而《刀锋》的翻译是直接翻译毛姆的小说,绕过梵文版奥义书的,所以问题可能就在这里。
毛姆使用的译文是Swami Prabhavananda 和 Frederick Manchester翻译的Katha-Upanishad(资料点此查看),这是节选,我认为因此误导了译者。“pass over”被翻译为“越过”,这样很难解释书的内容,并会出现我出现的疑问,而翻译为“通过”的话,就和其它的翻译意思所指的一样--刀锋喻为通往真知的路。
那么首页的题词,应翻译为:寻找真知、解救自我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行走在锋利的刀锋上,所以智者说得道是困难的。这样对书中的的内容也能有个更好的理解。
窃以为,毛姆以刀锋为书名正是为此---得救之道如刀锋般锋利难行,主人公拉里,经历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出世到入世,仍行走于“刀锋”之上,前进不停。
3.奥义书的思想
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雅利安人崇拜自然神;梵书则大多是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的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宣扬的观点。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当然,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认识到奥义书极力宣扬的“梵我同一”。
4.奥义书讲的是什么
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哲学的源头,不仅婆罗门教的各个哲学流派发源于它,就连佛教、耆那教的哲学也深受它的影响。奥义书最早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即吠陀时代的晚期。奥义书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批专门阐述婆罗门教宇宙观、人生观和解脱观的哲学经典。现在保存下来的奥义书还有100多种,大都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至前5世纪,其中最重要的有13种:《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侨尸多基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伊莎奥义书》、《迦塔伽奥义书》、《蒙达伽奥义书》、《疑问奥义书》、《白骡奥义书》、《慈爱奥义书》和《蛙氏奥义书》。这些《奥义书》。所阐述的许多哲学理论后来不仅成为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而且被佛教、耆那教和其他思想流派所吸收,成为古代印度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婆罗门教的宗教思想,集中在《吠陀》以及对其解释的诸《梵书》、《奥义书》中。《吠陀》、《梵书》多为教义、祭仪等方面的记载和解说,主要表现为宗教内容。《奥义书》则不同。它对宗教教义的解释,已具有明显的哲学思辩内容。
在《吠陀》中,梵天是超自然的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梵天神的这些特点,在《奥义书》中也有表现,但其论述更为深入。它指出,梵天作为创造主,其本身应是没有任何特性的,不表现为任何形式。否则,它不可能作为造物主,产生出特性不一、形式各样的万物。但无特性的梵天又是可以认识的,“奥义书”以否定的方式作了说明,认为只有否定一切具体特性和性质,才能认识梵天。这种认识从感觉经验上是无法得到的,只有从心灵(理性)上作出思考,才能最终领悟梵的存在。《奥义书》所谓造物主梵天,已有明显抽象的特点,在论证上也有思辩的意味。
《奥义书》一方面把梵视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另一方面又把它描绘成无限美好的极乐福境,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一个人只有明白“梵我同一”的道理,通过修炼去克服私欲,把“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于梵,这样,人的灵魂才可以实现解脱,达到极乐境界。
《奥义书》既然认为人体生命的灵魂是不生不灭的,也就要对个体生命死后灵荒去向作出合理的解释。就这个问题,它提出了灵魂轮回解脱说。这种说法其实早在《梵书》中就已提到,但《奥义书》进一步将其理论化。它指出,灵魂在身体死亡后,将投入另一个母胎中转生。灵魂的转世要经历五个阶段:进入月亮,变为雨;雨降大地后变为食物,食物被吃后变为精子;精子进入母胎形成新的生命。这种“业报轮回”的思想不仅影响到亚洲,而且几乎影响到全世界。
《奥义书》在“梵我同一说”与“业报轮回说”之外还提出了“精神解脱说”与“智慧瑜珈说”,要求人们通过各种修炼,使个人的灵魂和宇宙的灵魂结合化一,从而实现灵魂的解脱。总之,《奥义书》已经从吠陀本集与梵书的神话传说和巫术咒语中走出来,从神话的形象思维走向哲学的抽象思维,用逻辑的方式来探讨人的本质、宇宙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肉体与灵魂的关系等重大哲学问题。它所提出的各类学说,不仅直接影响了婆罗门教的各派哲学,而且对佛教、耆那教等其他哲学流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奥义书思想是什么
奥义书属于梵书的一部份,但其思想卓越,故特为独立出来,成为一部份之典籍.
奥义书思想是轮回思想
(1)奥义书认为「我」是自我、灵魂之意,而生类的一切,从「梵」所生,死了又归还于「梵」,要觉悟真的自己而成为梵——梵我一如,才能解脱。此宇宙的最初——梵,化为一切,安排维持万象,造成规律。所以,只要遵从此规律而悟得真我,谁都可以成为梵。佛法则否认实我性、主宰性,而宣说无我。
(2)奥义书承认有「业」的存在与「轮回」。如说:「人于死时、心脏的尖端会亮,由其光明,「我」乃经由眼睛或脑顶或身中其它部位而脱出。「我」去时,随之生命也去。恰如尺蠖到达一树叶端,然后更捕捉其它叶端。如此,「我」也脱出身体,而造其它新的形态。「我」变成祖先、梵天、诸神或其它有情。。.行善而成善人,行恶而成恶人。。。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业,依业而有果」。奥义书的轮回主体是「我」,而「我」是固定性的灵魂,也是宇宙的「第一原理」或「实体」。
但佛教说的轮回,是由于纯粹的业力或意志,此业力和意志,是「非固定性」、「无实体」的「缘起力」,故非我论。因此,佛教的业力观,是「无实体」的连续观。
(3)奥义书提倡「禅定」、「瑜伽」的修行方法,即:在寂静处端坐,调整呼吸,心注一境,念「桵」秘语(om。.梵的表征),以达到恍惚的状态,为靠近「梵」的方法。佛教虽也有禅定法门,但重视「定慧等持」,在定中起慧观,而目的并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脱。
(4)在修行的德目中,奥义书和佛教共同的德目,如:不杀生、实语、慈善、正行、自制、寂静等等。双方不同处很多,如奥义书说的祭火、苦行、遁世等等。
这5本书让你一边上路,一边修行
微信号:书单来了(ID:shudanlaile)
如果书单狗问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祖师爷是谁?
也许很多人会回答——凯鲁亚克。
实际上,垮掉的一代祖师爷是个中国人,而且是一个中国古代的人——唐朝的寒山子。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一书就是献给寒山子的。
寒山子是谁呢?
寒山子是个诗人,是个山居者,是个矢志通过打坐来参透万事万物本质的人。书单狗景仰寒山子,因为他过的是一种孤独、纯粹并且忠于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行走过才知道,在方圆百里无人的山里扎营、生火是多么具有禅意的事情!
作者凯鲁亚克外表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内心却有着最神圣的追求。他希望通过对物质社会陈规陋矩的蔑视和违抗,让本属于世界的“真”重现。
《达摩流浪者》是凯鲁亚克的自传体小说,他宣扬的自由上路、追求理想与爱的理念,成为一代青年的精神标杆,影响力经久不衰。
修禅与修摩托车都需要什么?
这个问题,读过三千多本书的书单狗竟然回答不了。
好在波西格写了整整一本书来探讨这个问题。他在1968年与儿子一起从东海岸的家乡——明尼苏达双子城出发,骑摩托车穿过美国西部的旷野,到达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寻求自我烦恼的解脱。
彼时的加州相当于美国西藏,是所有迷茫青年,解决精神烦恼的归土。这次旅行也是作者为了证实自己多年在脑海中进行的哲学演绎,探寻生命的最终意义。
这本书堪为神作,作者将哲学,科技,旅行融合在小说里,旅行的线索和心灵的探寻节奏完美结合。
曾经因为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多次入院,并接受多达28次休克疗法的作者波西格,通过这次旅行和这本书之后,终于找到了多年来苦苦追寻的那个答案。
理念世界中,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乱象就此平息下来,波西格的内心获得了真正的平静,并从此隐居。
书单狗一直认为,毛姆的书就是一剂上好的精神困局解药,看完之后让你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有无限种可能,暂时摆脱这个物质世界的桎梏。
《刀锋》这本书,书单狗在这个书单中推荐过: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就向这5个内心强大的人学习,除了内心强大,《刀锋》还可以从修行这个维度来解读。
这本书写的就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美国青年拉里历经辗转,终于悟得人生的终极答案,然后,就去开出租车了的故事。
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对终极真理没什么兴趣,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物质、社会地位和享乐的路上。
对于拉里这种孤绝的行为,周围的人显然理解不了他。正如书之扉页上引用古印度《奥义书》所言: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而拉里,经过多年的追寻,终于顿悟,获得了精神富足和自我完善。
很多人认为《刀锋》里拉里的原型的是维特根斯坦,书单狗当初读此书的时候也把维特根斯坦代入去读。但也有人考证说,拉里的原型真的是个纽约出租车司机。一个真的把出租车当做“托钵”的现代苦行僧,倒可能更符合这个世界本属于小人物的命运。
理想主义者都爱格瓦拉:出身优越,却放弃个人的美好生活,为了更广大人民的幸福,投入到南美革命的事业中去。格瓦拉英年早逝,所以对于他,人们只记得他最纯粹的共产主义理想。
时光回到1951年,切·格瓦拉本来都要去当医生了,过上美满富足的生活。但是他选择正式去医院上班之前,计划进行一次纵穿南美大陆的摩托车之旅。
正是这一次旅行,改变了格瓦拉,也改变了世界历史。
格瓦拉的摩托车很快就坏了,但他却没有终止这趟旅程。他看到了起早摸黑却一无所有的矿工、没有医疗只能被隔离等死的麻风病人,看到了美丽的南美大陆上人民的苦难。于是格瓦拉放弃当医生,投身了古巴革命。
这本书是格瓦拉的旅行日记,字里行间都放射出青春不羁的活力,放佛这个年轻躁动的灵魂,这个还没有成为革命家的理想主义青年,就在你我的面前。
你可能看过《西游记》和无数改编的影视剧作品里面形形色色的唐僧,但书单狗认为,只有看过《大唐西域记》,你才会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玄奘是多么伟大。对。就是伟大。
设想一下,独身一人,没有护照,从长安出发经由西域诸国,荒漠雪山,抵达印度当时佛教中心那烂陀。
玄奘不仅带回了当时中国极度缺乏的可靠佛经原本,并且组织起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译经活动。他还对路上诸国历史考证详尽,对于西域诸国和古印度佛教圣地的记载,都是存世的孤本;对古国地理位置的记载,精确到可以成为20世纪考古的依据。
在莫贺延碛沙海里,玄奘不小心打翻了水囊,正欲回烽火台去重新补水,但想到自己立下的誓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愿东土一步生。”在断水的五天四夜里,玄奘全凭对佛法的信念,默念《般若心经》,以不可思议的意志力,坚持走出了沙漠。
书单狗佩服这个伟大的灵魂——玄奘。
更多书单内容,请关注微信号:书单来了(ID:shudanlaile)我们为您筛选各领域最经典的书单,为您打造最完整的知识结构阅读系统,为您提供最便捷的阅读选择路径!你想读任何类别的书,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