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词最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1 00:28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红楼君 | 评论: 次 | 点击:

林黛玉唯美诗词全收录及短评,哪一首最令你动容?(之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红楼君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黛玉葬花词最经典语录1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短评:《咏白海棠》是《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开社时众姐妹们所作的诗。此诗的得力之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颔联。其实,林黛玉似乎也是一株白海棠。没有香味,却非常的有风骨,能够感染人。林黛玉孤高的性格,在别人看来,就是其人格没有让人亲近的香味吧。但是她却遗世独立,让人爱,又让人有遗憾。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短评: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短评:《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命众妹题一匾一诗,林黛玉做了《世外仙源》。人说诗词最忌讳动词,然则在笔者看来,本首诗作全然以动词取胜。全诗清新自然,华丽中透出的也全是素雅。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短评:《杏帘在望》是元春省亲的时候,林黛玉作弊替宝玉而作,脂砚斋的批语是“以幻入幻,顺水推舟”。这首诗作,或许也是贾宝玉整日醉生梦死的背景吧。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短评:黛玉此诗比宝玉高出许多,如此劝解宝玉比宝钗的劝解强十倍尔!

《黛玉哭花阴》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短评:这首哭花阴诗,一方面是赞美她的才高貌美,另一方面是写她哭得悲切可怜。这首哭花阴诗,在艺术上为下回林黛玉的《葬花吟》作了很好的铺垫。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林黛玉可是感时落英缤纷啊。

题帕三绝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短评:出自章节《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挨打,怕黛玉担心,故以让晴雯送两块旧帕为借口,让黛玉放心。黛玉由此大受感动,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因此在旧帕上题了这三首诗。

从全书来看,这三首诗应是黛玉第一次比较直接的表达了自己对宝玉的感情和对未来的忧心,也是他们感情明朗化的一个开端。仔细阅读,将会发现,之后,他们几乎没再有象之前那样的争吵过。也算是定情信物哦!

《琴曲四章》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辍,素心如何天上月.

短评:诗的后两章明说宝钗,暗指宝玉,但以宝钗与宝玉二人作表里未必恰当,因为两人所代表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同用“不自由”、“必相投”之类的话,就容易模糊原作的思想倾向。末章叹人生变幻、一切都是前世命定。

品读红楼经典,感悟人生情怀,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珍爱红楼梦。持续关注,精彩不断。亦欢迎加作者微信号:qq_492889801。喜欢,我们就一同分享吧。

黛玉葬花词最经典语录2

作者 潘学军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它被不同的艺术家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深受大家喜爱。前人对它的解读,已做了不少的探讨,笔者不揣浅陋,今撰拙文,就曹雪芹是如何写“黛玉葬花”这一精彩情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再陈鄙见,以表芹意。

一、曹雪芹是运用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来写黛玉葬花的

花,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是一个很特殊又寓意深刻的意象。它既是美好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和向往,如花好月圆、花开富贵、花容月貌等等,它又是忧伤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花落春光不再、人生韶华远去的惋惜和忧伤之情。在历代的诗文中,文人雅士经常用花来表达这种忧伤的情结,如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李白把自己对花的感受融入了内心世界,然后再表现为诗。此时的花不再是花,是诗人伤春时悲怆情感的寄托物。

同样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用花作整体的象征,也把花融入自己对“情”的特殊感悟之中。如在第五回中,曹雪芹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其中写到仙女一开腔就唱“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诗词拿“春”和“花”字作“文眼”,已为整部小说的主题定了基调。曹雪芹用花来象征红楼十二钗,在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安排了黛玉两次葬花,是为了花,不,不单是为了花,是为圣洁的美,举行隆重的“葬礼”,为那些即将凋谢或已经凋零的花,举行“饯行”的仪式。曹雪芹写黛玉葬花,以花写人,不但是黛玉自身命运的写照,同样是红楼诸钗的命运写照。

在小说中,曹雪芹除了用花作总体象征外,他还根据不同的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象征义,又用不同的花来象征不同的人物。如梅花之于李纨、妙玉,牡丹花之于宝钗等等,红楼十二钗是一朵朵高洁不俗的花。在曹雪芹心中,她们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更高贵更圣洁,都是美的化身。可是,正如古人说的“花无百日好”,苏轼说“此事古难全”,曹雪芹则说“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他还说“月满则亏,月满则溢”和“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谁不愿花长好月常圆。但是,世间有谁能做到?宝玉喜聚不喜散,黛玉则相反,喜散不喜聚。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则散时岂不清冷?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到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到是不开的好。” 花开花会落,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花绽放时美丽无比,凋零时却又悲伤不已。这本是常情,但是,黛玉认为这样的美丽还不如没有的好,因为它的消逝反而给人增加忧伤。黛玉的这种直透生命本质的凄美感,看似不合常理,然而,它正是几千年来中华传统审美观的反照。黛玉对生命和美的独特感受,已为美的消逝作了注脚。这就是《红楼梦》的悲剧。

曹雪芹正是运用了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来写黛玉葬花的。

二、曹雪芹是巧用季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来写黛玉葬花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写作上多用季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进行叙事或写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我们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中,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尔雅·释天》说:“春为青阳。”《周礼·春官·宗伯疏》说到:“春者,出生万物。”春天阳气动,万物复苏。然而,在暮春初夏,花凋将尽。曹雪芹在小说中是这样写的:“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这其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季节,即芒种节。曹雪芹把黛玉葬花安排在这一节日,其中也蕴含了中华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文化。

据记载,在中国传统里,芒种节是有饯花神的习俗的。芒种节饯花神的习俗早在南朝时就已盛行。南朝崔灵恩的《三礼义宗》里,就有送花神习俗的记载:“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在送花神节日里,文人骚客,常以花神为题吟诗作画。在芒种日举行“饯花神”的习俗,在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中也有记载:“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女夷即传说中的花神。传说中花神是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迎来的,古人习惯将仲春半月称为花神生日,即花朝节。后来,民间习惯将农历二月十二日定为花朝节。花神到来,万物生长,百花盛开。到五月芒种节,花神退位,大家又为花神退位举行饯花仪式。

关于花神节的记载,在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也同样写二月十二日是苏州地区的花朝节,又说到此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彩缯黍花枝上,谓之赏红。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可见,花朝节是百花生日,花神降临就在这一天。

由此可知,曹雪芹写到的“尚古风俗”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在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中,是找到依据的。至于脂批说“饯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实际上是有典可依的,这又是脂批的“狡猾”之笔。

更加巧妙的是,曹雪芹在运用芒种节的习俗来写黛玉葬花的同时,还巧妙地把黛玉的生日,安排在与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二日同一天。这当然不能说是巧合,应是有意而为之。黛玉是十二位正钗中的第一位,在曹雪芹的笔下,在宝玉的眼中心中,黛玉当然也是一位“花神”。她的前身是灵河岸的一株绛珠仙草,具有神性的色彩,何况她又是那样美。在第三回写她进贾府时,从宝玉眼中写出她的形与神,把她比作西子,可知一二了。

总之,曹雪芹巧妙地运用芒种节和花神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来写黛玉葬花。其意其韵,既富有诗情画意,又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的韵味,读起来令人口齿生香,回味无穷。

三、曹雪芹写黛玉葬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推陈出新

著名已故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说过,黛玉的《葬花吟》是脱胎于明代唐六如的《花下酌酒歌》。确实如此,可是说到“葬花”的典故,也不是始于唐六如,最早似乎可以上溯到宋代。据宋代洪迈的《夷坚三志》记载,吴女盈盈的《伤春曲》也有诗句云:“一旦碎花魂,葬花骨,蜂兮何不来?空使雕阑对寒月。”其中提到了“葬花”和“花魂”之词。再到明代的叶绍袁《续窃闻》记载其幼女小鸾不幸未嫁早夭,请禅师做佛事,为鬼魂受戒。禅师问:“曾犯痴否?”女答曰:“犯。勉抛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其中同样也提到“葬花”之事。由此可知,曹雪芹应是在受前贤的启发下描写黛玉葬花的。但是,曹雪芹对前人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推陈出新,使得“黛玉葬花”为人所传颂,成为绝唱。曹雪芹写黛玉葬花时推陈出新,“新”在哪里?笔者以为:

一是曹雪芹写黛玉葬花,做到量身定做,以诗传人。

用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六如的《花下酌酒歌》对读,两者都是七言诗。但是,《花下酌酒歌》是七律,而《葬花吟》句式以七言为主,且句式不定,整首诗以歌行的形式,更有利于黛玉对浓郁悲伤情感的抒发。黛玉“哭”成此诗,如以五言或七言的短诗来表达,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黛玉葬花时的悲伤情感。正如唐代诗人李白,他被人美誉为“诗仙”,他才情并茂,写诗时洪才河泻,情感的抒发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因此,他的诗多以七言长诗为最佳,并且句式复杂,变化多端。如《将进酒》、《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想象,诗情一泻直下,如果只有五言或七言短诗,无以抒发如此自由豪迈的情感。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描写黛玉,她的诗每以歌行式的长诗出现,为什么?黛玉深于情又伤于情,唯其如此,才足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她心中的浓郁的情感。她的情浓烈有时如磅砣之雨,直泻则下;有时则绵绵如秋霖,滴滴沥沥不停。她的《葬花吟》一如他的《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只有这样歌行式的诗,才能足以抒发她内心的情感。因此说,《葬花吟》脱胎于《花下酌酒歌》,却又胜于《花下酌酒歌》。它不但哀艳浓郁,而且量身定做,堪与黛玉此时此景吻合。黛玉以景抒情,以情应景,借花以自悼,感花落之伤悲,哭自己之身世。抒发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既是借花感身世之孤苦,又是对生命易逝的感伤,更是对生命存在的叩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其中,黛玉的追问把情感、哲思融为一体。这使笔者想起了唐诗人白居易的诗《江上送客》,其中有诗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由此想起的,黛玉的住处是潇湘馆,她的丫鬟叫紫鹃,潇湘馆种满翠竹,黛玉爱哭,曹雪芹借娥皇女英之典以写黛玉。黛玉“哭”成《葬花吟》之义已明矣。曹雪芹写黛玉葬花以花为意象,既是在借鉴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又对人对情对景,为黛玉量身定做,以诗写人,推陈出新。黛玉葬花的情节构思也好,黛玉的《葬花吟》也罢,都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因此,脂批对黛玉葬花大加赞赏,夸赞曹雪芹写黛玉葬花:“开生面,立新场。”此评名副其实!清人二知道人于《红楼梦说梦》也有这样的赞语:“荷锄葬花,花开千古未有之奇,固属雅人深致,亦深情者有托而然也。”此言不虚!

二是曹雪芹写黛玉葬花,通过写宝玉的接受和感受,又反复地推求开去,这样既可以强化了读者的接受和感受,又能增强了黛玉葬花的艺术感染力。

黛玉葬花后,在第二十八回的前半部分紧接着写到宝玉听到黛玉“哭”成的《葬花吟》时,“不觉恸倒山坡之上”。因此,宝玉从内心深处,对花、生命、宇宙不停地追问和推求:“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人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倒无可寻觅之时矣。既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已!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可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感。”宝玉是“诸艳之冠”,黛玉是正十二钗之首,黛玉葬花后,由写宝玉对葬花的感受来作结。宝玉由黛玉想到宝钗、香菱等人,再由她们又想到自己,又由自己想到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反复推求和叩问,与黛玉《葬花吟》中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之意同归一源。由花及人,花与人同一理,花无百日好,人有千岁忧,天地之间,生死之时,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和悲伤?宝玉的“情不情”是一种痴,黛玉的“情情”也是一种痴,黛玉是“哭”出葬花时的感受,宝玉是“听”出了葬花后的感受。但人和花都是共性的指向,那就是:在花和人之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的伤春独特的情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从人到花,再从花到人,两者之间的转化又提升了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厚地高天,情之多之苦,可最终归于无可寻觅之时。试问从古至今,这种从有到无的变化,谁能逃脱?曹雪芹在这里,借着宝玉听到《葬花吟》后的心里感受,尽管只是宝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但是,通过宝玉的反复推求和思考,它已升华为大众化的接受和感受。因此,曹雪芹仅写黛玉葬花一事,其所蕴含着的艺术感染力是巨大的。在接受和感受上,已经超出黛玉和宝玉这两个人,情感的受众由单一变成了多数,成为一种共同的情感。正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写月不再局限于对月之情,对月的感受也不再局限于张若虚和苏轼两个人,而是千百年来,它已成为人们对人生、宇宙的追问和思考,已升化为一种共同的情感和思考。也正因如此,这正是《红楼梦》问世以来,《葬花吟》所产生如此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

四、曹雪芹写黛玉葬花,笔法可谓匠心独运,层层铺垫,缓缓写来

笔者以为,曹雪芹写黛玉葬花,尽管只是写宝玉和黛玉情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它并不是单一和孤立的一个情节,而是在小说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曹雪芹为了写好黛玉葬花,他在笔法上可谓匠心独运,先作层层的铺垫,然后一路缓缓写来。

其一,在两次葬花中,第一次葬花为宝玉与黛玉情感发展作了铺垫。

笔者以为,在《红楼梦》中,与黛玉有关的葬花有二次。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里以宝玉与黛玉共读《西厢记》并一起葬花;第二次是在第二十七回里写到的黛玉葬花。

第一次葬花是宝黛两人共同完成的。前半回以宝黛两人共读《西厢记》和葬花开始,后半回则以黛玉听《牡丹亭》曲而收局。前以两人读书葬花,两人借戏词互相表白心曲,暗示着两人的爱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她此时的听曲情景与内心感受,与前面读《西厢记》、葬花时的情景颇为相似。黛玉单独听曲而叹流年似水,韶华将如落花付与流水颓垣,因自叹自伤,感身世无寄,如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叹人生悲怨苦短。黛玉听曲及人,推花及己,由外及内,情感变化层层递进,对生命感悟的哲思与对自己情感如落花一样无所寄托的况味,一齐涌上心头。黛玉的这些感悟都是对她和宝玉共读《西厢记》、共埋落花后的感受和情感的深化,为两人情感发展作了铺垫。

其二,第二次葬花是第一次葬花的深化,使宝黛两人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如果说,第一次宝黛两人的葬花,用他们两人共读《西厢记》互吐真情作了铺垫,后又以黛玉听曲对生命和青春的感悟作了烘染,那么,曹雪芹则是在第一次葬花作了铺垫和烘染之后,用浓墨重彩对第二次葬花进行了描写,使宝黛两人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同时,曹雪芹为写好第二次葬花,也作了层层的铺垫。

在小说第四十二回之前,宝玉与黛玉的情感发展是在:相知相识——相爱相疑——相知相识这样的一个不断地重复的环节中向前推进的。正因如此,在第二十七回写到黛玉葬花之前,曹雪芹也是沿着宝黛情感发展的这条主线而作了层层的铺垫,这样的铺垫有两笔。

第一笔是以宝玉与黛玉的误会开始的。在写这一误会之前,也同样有一个情节与第二十三回中的宝黛二人互以《西厢记》戏词表心曲颇为相似。在第二十六回里,同样也写到了类似的情节,不过这次是黛玉睡醒后所说的是《西厢记》戏词“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宝玉隔窗听到了。然后宝玉踏进黛玉的房间,又照着这句戏词当着黛玉的面重复说了一次。接着宝玉故伎重演,又把《西厢记》中张生的唱词“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想不到黛玉听后登时拉下脸来,说宝玉看了“混账书”拿话来取笑她。正在此时,袭人来说贾政找宝玉,宝玉只得慌忙的出去了。到晚上,黛玉对宝玉放心不下,为了探个究意,到怡红院来找宝玉,想不到喝了“闭门羹”,又听到从怡红院里传来宝钗的笑声,更使她气上加气。再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孤苦无助,便又望着怡红院哭泣起来。这又使得黛玉对宝玉产生了误解。这次写宝黛两人的误会,为第二十七回写黛玉葬花作了铺垫。

这一笔的铺垫,从写作艺术安排的角度上来看,错开得比较好。黛玉吃了“闭门羹”,因误解而恼怒宝玉,于是才使得黛玉当晚流泪晚睡,因使她第二日芒种节早上迟起,没有参加诸钗的集体饯花活动,因之才给她单独葬花找到了机会。宝玉见众姊妹都来了,唯独没见到黛玉,于是到潇湘馆来找她,黛玉也不搭理宝玉。这又加深了两人的误会,也为黛玉葬花,在情感的烘托上进行了铺垫。

第二笔铺垫是在黛玉早上起床后到她葬花之前,插写了大观园诸钗芒种节饯花的情节,为接下来写黛玉葬花做了铺垫。在第二十七回前半回是以写诸钗饯花开始的,后半回则以写黛玉葬花收局。诸钗的饯花在前,黛玉的葬花在后,这样可以说诸钗的饯花是黛玉葬花的前奏和铺垫。第二十七回的回目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主要是写黛玉的葬花为重点,诸钗在芒种节的饯花为辅。诸钗的饯花只说明是一种“尚古风俗”,大家都这么做,是泛泛点到而已。黛玉单独的葬花才是此回的重点,经过诸钗饯花的铺垫之后,曹雪芹才用浓墨重彩单独写了黛玉葬花,以突出这回的主题。

可是,曹雪芹把点睛之笔安排在黛玉葬花之后。当宝玉听到黛玉“哭”成的《葬花吟》时,曹雪芹把写黛玉葬花之笔转到写宝玉听《葬花吟》的感受之笔,使得黛玉葬花由写黛玉的个人感受升华为写两个人甚至更多人的感受。所以,曹雪芹仅以“宝玉不觉恸倒”简单的一句作结,为开启下文留足了地步。通过写宝玉和黛玉两人一哭一听,使得彼此之间的情感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五、曹雪芹用黛玉葬花来暗写黛玉和诸钗的结局

清代富察明义的诗《题红楼梦》,其中有“伤心一曲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一句。这是说黛玉的《葬花吟》是黛玉将来命运结局的“谶语”。当然,《葬花吟》不但是黛玉结局的“谶语”,也是红楼诸钗结局的“谶语”。对此,曹雪芹在写作上的安排也是很巧妙的。关于这个问题,前面在论述其它问题时,已略有涉及,在此,只作简要论述。

其一,黛玉葬花,其“谶语”式的暗示既是确指,也是泛指。

在第二十七回里,前面以写诸钗饯花开始,后面再以写黛玉葬花收尾。两者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葬花”,只不过诸艳是集体饯花,而黛玉是单独葬花,其含意是相同的。因此说,黛玉葬花,其“谶语”式的暗示既是确指,也是泛指。它既是写黛玉的命运结局,也是写诸钗的命运结局。

其二,曹雪芹把花朝节与芒种饯花合在一起写,这也是一种暗示。

上面已谈及了,林黛玉的生日刚好是二月十二日,正好与花朝节的日期相吻合,这一天恰好是花神下降人间的日子。这应是曹雪芹写作上的有意安排。这样的安排正暗示黛玉也是诸钗中的“花神”。她的前身是“绛珠仙草”,从仙界下凡到世间,如花神降临世间一样。在红楼正十二钗中,黛玉排第一位,有“花神”的身份和地位,这有着“摄总”的寓意。因此,蒙古王本第二十七回回前有一条脂批说:“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堵艳毕集之期。饯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说黛玉葬花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即此意也。

而芒种节,是花神退位之日,花神退而百花谢。百花谢而“葬花”,曹雪芹写《黛玉葬花》正是安排在这个时间节点上。

曹雪芹就是将花朝节与芒种节两种节日的习俗,合在一起写,这就是邓云乡先生所言的“移花接木”法。花,在《红楼梦》中象征着黛玉和红楼诸钗。黛玉葬花,寓意黛玉和诸钗将如花一样凋谢。因此,黛玉葬花,不仅是写黛玉的命运结局,也是写诸钗的命运结局。

六、小结

总之,黛玉葬花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写了黛玉的爱情和命运,也把诸钗的命运寓写于其中。在小说中,它又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曹雪芹为了写好它,可谓匠心独运,笔法上层层铺垫,又淡淡写来。写作时,做到情景交融,把抒情与哲思融为一体,不断地烘托和升华,使得黛玉葬花及她的《葬花吟》极富有艺术感染力,为人所传颂。笔者通过以上的论述,尝试分析曹雪芹是如何写好黛玉葬花这一精彩的片段的。因见解粗浅,在此权作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黛玉葬花词最经典语录3


【故事和原文】 宝玉不见黛玉,低头却见落花遍地,叹她生气,不顾这些花儿了。宝玉自己把那花兜起来,直奔同黛玉葬桃花处,将到花冢,忽听山坡那边有哭声,以为是哪个丫头受了委屈,哭得好不伤感。煞住脚步细听,结果从头至尾听了《葬花吟》不觉痴倒。(全诗400多字,熟悉的人可以略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评点和赏析】关于《葬花吟》的评论和赏析太多了。要找到一个没有人评论过的角度,几乎不可能。我的评点和赏析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思之再三,发现本节从宝玉不见黛玉起,至宝玉恸倒在山坡上止,我们就从这里入手。

宝玉爱博而心劳,心里永远关心女孩子,他听到哭声,就猜是哪房的丫头受了委屈,他停下脚步细听,听到黛玉在哭吟《葬花词》。这是一首送别青春的诗,它让人意识到生命里最美好的岁月,也会像花一样凋谢。《葬花词》在提醒我们,所有的生命都会结束,怜惜生命吧,生命之于宇宙何其短暂?园子里的落花是黛玉的心事,而这个心事只有宝玉知道。宝玉跟黛玉有一个共同的秘密,大观园里有一个花冢,他们在那儿一起葬花。

中国人有伤春的传统,芒种节大观园里饯别花神却一派欢乐。每个人都青春大好,生命正当时。只有林黛玉从欢乐中走开,去传承伤春的传统。黛玉以另一种方式祭饯花神,孤零零地在送别凋落的残花!这种“送别”方式,非常像对人的送别——入土为安。显得既庄重又悲凉。林黛玉通过《葬花吟》尽情宣泄。这是她感叹自己身世遭遇的悲音。


上一次葬花是三月中葬桃花。宝玉和黛玉一起在品味别人的爱情后葬花。那时葬花只是伤春,甚至只是怜惜。不忍花朵被踩踏,黛玉扫花盛于锦囊,让它们随土而化,强于随水而逝更显对生命的爱惜。

《葬花吟》名为葬花,实则喻人,是黛玉对自己的挽歌。春天花落的景象与葬花人感伤孤独层层推进,宿命的不可抗争;世俗的驳杂混沌;青春的美丽单纯而又脆弱卑微。命运的注定毁灭,在这位少女身上渐次展开。那个无依无靠,寄人篱下,一身病痛的林黛玉。她的生命太过脆弱,而命运太过悲怆,天性太过聪慧,精神太过洁癖,所以她的神经才那么敏感。直到叩问何处有香丘,精神与肉身无处归依的那种凄婉催人泪下。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葬花吟》最耀眼的光芒就是表现出强烈的人生悲剧意识。这是觉醒的灵魂的呐喊。这也是最打动宝玉的地方,以致宝玉生出无尽的悲伤,恸倒山坡上。

《葬花吟》的开头的格调是一般的惜春,直到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处情绪陡然转为激烈。林黛玉怨无可怨,唯怨燕子的无动于衷。她怨宝玉闭门不开的无情,但她又怕宝玉被羞,不肯当面问清楚,心寒意冷到了极点。才有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样剧烈的痛苦感受。贾宝玉是她在人世间仅有的心理依靠,她误会贾宝玉无情,勾起了她的种种苦痛,她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恶意和这个世界的污浊。由无可奈何的哀伤,渐至颓丧。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至此翻出新境界。走遍天涯海角,哪里有埋葬我的坟冢?如果没有,就不如用锦囊把这些花收起来,用一抔净土掩埋,在心灵上完成对自己的安葬。花冢就是香丘,就是女儿的坟墓。说是葬花拟人,何尝不是自我拟花?人生无处安放,守住清洁本质!也算是对人生的自我交代。一介闺阁弱女,对生命的悲剧意识强烈,自我的守护如此执著。可见她病弱的身体那刚强的心灵。

他年葬侬知有谁?彰显了黛玉在尘世的薄命: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本该青春正好,她却多愁多病,生命如此孤独。当黛玉自问谁是葬她的人时,最爱她的人听在耳内。我就是那和你一起葬花的人啊。


《葬花词》暗示着黛玉的死亡。明年花还会再开,可是不知道闺中的少女还在不在了。黛玉对死亡有非常强烈的意识,毁灭感挥之不去。这哪里是在悼花,分明是在悼亡。生命到最后,不过是人去梁空。风刀霜剑在摧毁着青春。花跟她都是生命;花凋零她也凋零。《葬花词》把花枝血痕连在一起,表达黛玉的心境。

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是黛玉的心志,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要沾染人世间的肮脏。她的生命要干净地来,干净地去。我们不忍于黛玉的孤独痛苦,可是对她来说这是一种自我完成。黛玉其实在懊恼岁月,来去无声。昨晚听到满园都是悲伤的歌,花鸟的魂魄都在哭泣。生命里的自我完成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春天过去,百花凋谢,这是在预告死亡。春天过完了,就是她容貌消失红颜老死的时候,青春的生命也结束了,花儿在落,人在凋零。明年今日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事事皆休。预示着黛玉未来的悲惨境地以及曾经兴盛的家族即将衰亡。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的结尾,是黛玉最真实的内心独白,这里更表现出一种清醒,象征毕竟是象征,象征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无比残酷。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