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说过最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1 00:30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各类演讲稿定制中 | 评论: 次 | 点击:

高晓松最有名的一句话: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各类演讲稿定制中心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晓松说过最经典语录1

高晓松最有名的,除了《同桌的你》,大概就是这句话: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其实是高晓松的母亲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告诉他们的一句话,其实我倒是他并没有高人一等的来看待“苟且”活着的人,或许在高母,在高晓松自己看来,他们自己也是苟且,这里的苟且可能代表的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遇到的各种无奈,各种屈从,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为自己内心选择所服务的外在条件的资源所付出的心血,这样的事情生存在这世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

而诗和远方也并不代表你要写出精彩绝伦的诗词和开车走到你从没有去过的远距离的地方,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人在追求生存过程中自己内心的真正的“爱,喜悦,和平”,诗代表的是人生之诗,代表的是人生的诗意,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情趣和对生活的思考和注解;而远方则是你内心中一直没有到达过的那片净土和向往,可以是你心中的一个梦,可以是一个人,甚至可以是你没有吃过的一种美食。

我觉得高晓松说这句话这句话主要突出的是“不止”,他没有否定任何人的苟且,但是他也强调了我们不能忘记的诗意和远方。

至于有人说的这句话不过是高晓松自己的marketing slogan,这也无可厚非,我倒是更倾向认为这是高晓松一直在追求的状态,无论他在任何一个领域有没有走的足够远,至少他是有一颗向往远方的心的。来源:知乎

——选自张嘴就来微信,订阅张嘴就来微信(wxid_kstyyuul0hs21),加关注每天都有口才大料,让您口若悬河,出口成章!

作者介绍:文若河,著名演讲力理论研究与训练专家,“口才树”理论体系创始人,北大、清华、浙大、厦大等高校EMBA班、总裁班特邀演讲力训练讲师,每月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开设演讲力训练营,帮助社会精英学会演讲,轻松闯职场。著作有《会说话,得天下》《竞聘演讲轻松过关》《给你的口才加点“料”》等畅销书。作者微信号:pkuspeech

高晓松说过最经典语录2

从小我们都会被问及一个问题:

“你长大想做什么啊,你有什么梦想啊?”

“面包师、清洁工、电车司机、厨师..”

这些绝多数日本小孩的回答,绝不会出现在中国小孩的嘴里。

因为会被嘲笑,会被说没有志气,会让爸妈颜面尽失。

“科学家、作家、教授、明星、...”

曾是“中国小孩”的潇潇,也有过这些梦想。



但长大后,这些梦想,却没有一个实现。

不堪平凡,害怕平凡。

作家梁晓声曾与一位外国的朋友交谈,他问梁晓声:

“近年到中国,一次更加比一次地感觉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

梁晓声说:“也许大家都在怕着一种平凡的东西”

她追问:“究竟是什么?”

“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她惊讶地说:“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国家大多数人都挺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们中国人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吗?”

是啊,在这个浮躁欲利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在灌输一个观念:

“你要努力,你要有上进心,”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却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它像赶鸭子上架一般,催促着你不断的向前走,还要走得有速度。

在这种文化理念的强行灌毒,反复“洗脑”下,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

谁终于摆脱平凡了,就理所当然地是当代英雄;谁依然平凡着甚至注定一生平凡,就是狗熊。

谁愿意当别人眼中的狗熊,而不是被人拥趸的英雄呢。

潇潇传媒出来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件事:

主人公薇子从小就有一个电影梦“我想成为章子怡那样的演员”,2001年,她考北影失败。后来她迅速结婚生子,老公是公务员,女儿叫双双。

06年,她的电影梦又死灰复燃,她不顾一切毅然去了北京“我一定要实现我的电影梦”。

随后几年,丈夫和父母多次打电话:“混不好,就赶紧回来吧”

“不成功,我绝不会回来。”

接下来七年里丈夫与她离了婚,她的电影梦也迟迟没有实现,最后于18年1月1日凌晨喝药自杀。

薇子,无法接受那个不成功的自己,那个平凡的自己。

同薇子一样,一所著名大学里的新生,再一次讲座上当着全年级师生的面,说出了心里的“壮言”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教授问:“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以上是教授与这位新生男同学的对话。



无论是薇子、男同学、还是普罗大众,他们的人生志向全都包含在这句话里。做一个平凡的人在他们看来就是这么令人沮丧,倘若无法摆脱平凡,连活着就变成了苟且。

平凡,在他们眼里,是一种原罪。

平凡,才是生活的真相

大多数人惧怕平凡,但又生而平凡,注定一生平凡。

网上有一个高赞问答:

“30岁,你发现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认清自己平凡无奇,知道自己终将平凡。”

说到这里,潇潇突然想到了一篇文章,当时看完挺受触动的,全篇大概讲的是:

这位出生普通的男孩子,从小严苛律己,对自己有高要求。秉灯夜读十余年,考上了还算令他满意的名牌大学。

他的父母亲人都夸他有出息,他的发小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周围一股脑的掌声和簇拥让他越发感觉自己今非昔比,甚至尝到了睥睨众生的滋味。

谁知学校里待了半年后,他从内里散发出酸楚味。自己哪有什么资格睥睨众生,充其量不过趴在井沿口的井底之蛙罢了。

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太多,他们不仅气识不凡、有开阔的眼界、还有好的家境,好的人脉资源。

当年少的自己还在苦苦只为求取一个好成绩时,他们早已参加了高尔夫班、培训班、环游了世界。

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

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到不了罗马。

这一刻,男孩才知道,与他们相比,自己一无所有,自己平凡无奇。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有一幕潇潇始终记得:

历尽生活沧桑的松子安静的坐在夕阳里,遥望远方,惆怅的说:谁小时候不觉得自己将是金灿灿的一生呢。

是啊,哪怕你样貌平凡、出生平庸、资质不堪...

但总有“玛丽苏”的观念告诉你,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只要你努力、善良、坚持,机会总会砸中你,伯乐总会挑中你,高富帅(白富美)总会找到你,特别的你未来一定是闪闪发光的。

但长大后的你发现童话都是骗人的,世界跟他们描述得不一样。你的生活寡淡无味,你不过是大街上面无表情的一个路人,不过是苍茫大海里的一条咸鱼。



就像王小波在《黄金年代》里说: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们用尽全力,也在过着平凡的一生。

接纳平凡,享受平凡之美。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没有上进心,我错了吗?”

“少爷”说:其实很多事情不是高下之分,它无非是左右之分。



平凡与否本没有对错,关键是看你用怎样的心量去对待。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非要生活成西西弗斯,始终在奋力地推动着“不平凡”这块巨石,在重负之下拼命挣扎、举步维艰。

从而,失去了眼前的美好,错过了周遭的美景。

林语堂有句名言,潇潇深以为然:

“幸福很简单。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平凡里埋藏的,才是真实而长久的幸福。

之前有一条热门微博,动摇了许多“生活还有诗和远方”的年轻人,也让不少人得到共鸣与觉醒:

“生在一个安稳的家庭,儿时没受过虐待或校园暴力,基本上身心健康地成长,长大后也没有遇到特别恶劣的渣男渣女,三观没歪。头脑一般,考了个差不多的学校,找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和一个普通的人组建了一个安稳的小家,一辈子没遇到什么飞来横祸…...

听起来再平常不过,然而走起来才知道有多难。”

说得多对啊,能把每一个平凡的事做好,把每一天平凡的日子过好,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灾大难,顺遂平稳的走过这一生,就已经是不平凡啊。

作家周国平也早已深谙其中滋味:

“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高晓松曾在节目里的袒露心声:

“原来觉得在平凡生活中过不过来,一定要激荡。现在是从平凡的生活里发现幸福,和老婆孩子一起就是平凡的幸福,不是非得流浪、去远方。”他说:

“人到中年,我最大的醒悟就是接受平凡,享受平凡。”

平凡,从来不是平庸;接纳平凡,也从不是妥协与放弃。一生平凡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生与平凡为敌。

正如三毛曾给一位女孩的回信里写道:

生而平凡,有平凡的活法,接纳平凡,和自己和解,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这个世界。

人生下半场,拼的从来不是人生的成败,而是在平凡生活中的心镜。

就像席慕蓉在诗里写道:

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

平凡的人生,也有平凡之美,也有诗情画意,大海星辰。

高晓松说过最经典语录3

很多人了解的高晓松,是著名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形容他才华横溢一点不过分,说他是不靠相貌一样征服万千少女心的才子,似乎也还说的过去。不过,今天小编又发现他一个不错的身份——对女儿极度“包容”的父亲!

这个“包容”体现在他教育独生女Zoe的一些独特理念之中。

翻看高晓松的微博,他的个人认证是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雜書舘馆长。这是众多Title中,他个人最为认可的两个还是最适用的两个?小编无从知晓。但小编发现,作为一个满肚子诗(yi)书(jian)才(hen)情(duo)不吐不快的人,高晓松发博的数量倒是真的不少。而这些微博内容中,除却一些观点,和毫不掩饰的“辣眼睛”自拍之外,高晓松最多的是在分享对女儿的爱。这也让很多关注高晓松的人和他一起见证着Zoe的成长!

在分享的点滴生活中,不乏经常被各种节目拿来引用的金句!(比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抛开家世背景,某些金句背后暗藏的教育理念,用在任何家庭的教育之中,都会令孩子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01

“女儿

愿你一生温暖纯良

不舍爱与自由”

高晓松出身书香门第,他曾说,硕士在他家就等于文盲。稍微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嗯,没错,他说的不过分!

父母亲、外祖父母、舅父或拥有着极高的学历,或对中国教育有着重大的贡献。他本人也是从清华退学后转读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高晓松却对女儿说: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看得出来,这句话受高晓松母亲对他说的的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影响很大。

这句话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大的温柔。

有人说,这样的美好不适合市井生存,更不适合普通人家的孩子。其实,说这话的人已经基于我前文提到的高晓松一切的背景,来谈这句话了。但即便这样的成长环境,高晓松对女儿的希冀不过如此。反观很多现代家庭,多少父母将自己没有完成的教育梦想一股脑的压在子女的身上,不要给我丢脸、你是我的希望、你怎么能做不好?……等等。

这些在成人理解起来都有些压力的话语,朋友小A说她已经忘记了孩童时代每天听到这句话,是一种什么感觉。

总之,她总是活的小心翼翼,不敢犯错,犯错了担惊受怕被发现,她会觉得自己犯了天大的不可饶恕的错误(在内心无限放大父母的失望程度)。

她曾经在小学时因为考了班级第二名,而回家抱头痛哭,生怕父母责骂。因她一直是班级的第一名!在这样战战兢兢的童年中长大的小A,直到现在也很难完全自我做主,凡事必须要告知父母才有勇气去做,她需要得到认可才能有勇气。

试问一句,各位家长觉得她真的长大了,独立了吗?

反观高晓松对女儿的唯一要求“温暖纯良”,而爱与自由,是他坚持引导女儿去追求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愿意给女儿自我决定的权利,他说女儿是带着剧本来的,只希望自己在多年后仍能扮演一个角色,哪怕只是路人甲乙。

不束缚手脚,才能展翅去飞;不预设压力,才能有所创新!

02

女儿

我教你

心安理得地混日子”

高晓松说,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谁说高晓松厉害,他的女儿就必须厉害?这可能是高晓松心中从来没有过的一个问题,因为他可能从未去预测女儿的未来就一定要有某个领域所谓的成功来加持。他想教给女儿的是怎么在不成功的悲催境地里,依旧活的怡然自得,身心舒展。

换一个简单的说法,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如何去做第一,如何去通往成功之路,而是让他们了解——这个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阻碍你做成一件事情的原因,这些原因很讨厌,很狰狞,让人很崩溃,但是它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绝大多数情况,你改变不了,也有时候,你可以解决掉它们。所以,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你会有很强的挫败感,你孤独、你无助、你想哭,但是,它们都不是你选择放弃自己的理由!因为它们原本就应该存在,而你,也从不该被排除在外。孩子,请试着接受这样的现实,找到自己与社会相处的方式,你会发现,有些执着,根本就是人生旅途的过客,无论怎样,它都有存在的意义。

联想到那位失联的浙大博士,最后在钱塘江被发现了遗体。他说他单纯的感到“累了”,所以就“算了”,他说他对不起家人,只愿下辈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再不让您受伤。

其实,“算了”和“还是再坚持一下吧”,可能就是一念之间……而这一念,最需要父母给与一些正向的引导。

03

“女儿

一定要多学多做些没用的事儿”

高晓松的女儿Zoe,真的算是多才多艺的,她弹琴、练瑜伽、学骑马等等,但是弹琴是她喜欢的,瑜伽是她想要练的,骑马也是她体验后觉得可以继续学习的。高晓松曾经说过“我们不听任何专家讲,只管每天夸闺女。夸得她觉得如果不事事争先努力表现,就对不住这么些荣誉,自己满地找活干,到处争先进。”

从这句话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高晓松的教育方法。

高晓松引导女儿做的这些所谓“没用的事”,又配合着每天夸她的行为,很容易引导女儿因为做某事而产生成就感,这种感觉她喜欢,她会更加想要去获得这种感觉或者体验,所以在做某事的时候,就更加努力,很少会产生半途而废的想法。除非她真的不喜欢一件事,真的不喜欢,孩子是做不好这件事的,自然就不会有成就感产生。

经常被夸奖的孩子会比经常被批评的孩子成长的更好,你信?

宜家进行了一组《被欺负的植物》实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实验前录制了来自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学童们的咒骂和赞美的声音,分别对这两棵植物播放了30天录音。赞美植物时孩子们会说:“我喜欢你这个样子”、“你使这个世界有所不同”,辱骂植物会说:“你看起来很差”、“你死了吗?”等。

最终,两棵植物在相同的环境和资源下(放置在校园里、同样分量的水、相同的阳光照射量与施肥)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听赞美录音的植物很健康,被咒骂的植物已经开始枯萎,叶子下垂、变黄。

植物尚且如此,何况是有着鲜活生命的小孩子们呢!

或许,家长们还需要点时间仔细思考一下这些话,这些教育观点,也希望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家长们找到一些好的途径,去给孩子创造一点真正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空间”……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