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名言
时间:2022-05-06 07:4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妖精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藏传佛教名言
1.求 各种 佛经 里面的 名句 藏传佛教 中原的 都行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只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证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对我有帮助
262
2.更敦群培名言名句
更敦群培于1905年生于西藏东北安多省热贡的双朋西村,俗名仁津南嘉。
他的父亲阿拉嘉布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注1)的瑜伽居士,教他读、写、拼音、文法、诗和许多宁玛派的仪轨。父亲在他七岁的时候逝世,家产被贪婪的叔叔骗走。
他被认证是一个宁玛派喇嘛阿勒吉札的转世。在安多,阿勒意指一个圣者的转世,即俗称的祖古,吉札则是指他前世的祖庙。
十三岁时展现了才华,他创作了两首回文诗,诗的结构复杂,在一个矩形中从各个角度都可以朗读。他在热贡寺剃度出家,从上师处得到法名更敦群培。
他在西宁外的贡布强巴林待了两年,透过西藏的辩经教学方法,他研习了格鲁传承的因明学和认识论。辩才无碍使他日渐成名,在一次重要学位的考试中,他力辩群雄,辩论的是寺中教科书,十七、八世纪间著名的修行者蒋扬谢巴的著作,他批驳了蒋扬的观点,所有强巴林的师生都被他辩得哑口无言。
后来当更敦群培居住在中藏期间,蒋扬谢巴的转世来到拉萨的一座寺院参访,更敦群培担心蒋扬谢巴会因为他批驳其前世而沮丧,特地前去见他并献哈达以示敬重。这位蒋扬谢巴的转世却一点也不沮丧,当更敦群培进屋后,他立即起身相迎,直到更敦群培坐下后他才就座。
3.什么是格言诗
格言诗
格言诗是西藏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从内容和目的上,都受到藏传佛教的巨大影响。
格言诗在藏语里称为"勒谐",意思就是"善言",它主要是为了宣扬人生的处世哲理。作者们常常利用这种格言诗的形式,叙述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求学精神以及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格言诗写法上采用四行一段的民歌体,每行七个字,两句为喻,两句指实。
突出的特点是,为了陈述主题,采用了极为丰富的比喻、推理手法,使作品很富有哲理性。它所使用的比喻,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除了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自然现象等外,还使用了许多民间典故、谚语,因而深受群众的喜爱,不少格言诗广为群众背诵、引用。
西藏最著名的格言诗有《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等。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藏传佛教中杰出的宗教学者或教派领袖。
4.求一段介绍西藏文化的简短语录
西藏文化: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2] 。
西藏在未传入印度佛教之前,原本盛行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纪之前,藏地象雄地区的所有天文学家、教育学家、译师、医师、卦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有文化的学者等等都可称为“本波”,当时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称为“本教”。“本教”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族同胞族的文化体系、哲学思想、文明礼仪、民风民俗、民族精神和社会教育。
“雍仲本教”(简称本教)起源于古象雄(现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神山一带,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国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古象雄文化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雍仲本教” 就是以人为 “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大乘佛法。
“雍仲本教” 创造了很多个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礼仪规范、天文历算、藏医、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绘画艺术等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西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
5.举例《萨迦格言》的艺术特点
由萨迦文化研究所编辑、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萨迦格言》记录的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精通五明之学的大师萨班·贡噶坚参的格言。
本书通过上师对为人处世、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辨别人品及佛法等方面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明辨是非,与人向善,积德行善的道义,以求达到“让世人有规可循,弘扬圣法”的目的。《萨迦格言》全书分九品(章节),分别介绍了辨别智者、君子、愚者、各色人、恶性、性情、悖理、事业和佛法的方式方法,通过引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和例子将深刻的道理用简单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
同时汉藏双语对应,并对每品(章节)中的配图加以说明注释。《萨迦格言》是藏族第一部哲理格言诗集,成书于13世纪上半叶。
此次出版的《萨迦格言》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插图及汉语翻译版本,译文以七言四句为格式,简洁明了而又朗朗上口,同时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萨迦《萨迦格言》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6.藏传佛教圣地的下一句是什么
藏传佛教圣地——扎什伦布寺
藏传佛教圣地——萨迦寺
藏传佛教圣地——白居寺
藏传佛教圣地——甘丹寺
藏传佛教圣地——雍和宫
藏传佛教圣地——绒布寺
藏传佛教圣地——桑耶寺
藏传佛教圣地——夏鲁寺
藏传佛教圣地——文都寺
藏传佛教圣地——吾屯下寺
藏传佛教圣地——孝登寺
藏传佛教圣地——布久喇嘛林
藏传佛教圣地——托林寺
藏传佛教圣地——热振寺
藏传佛教圣地——纳木错
藏传佛教圣地——冈仁波齐峰
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
藏传佛教圣地——大昭寺
藏传佛教圣地——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圣地——雍布拉康
藏传佛教圣地——昌珠寺
藏传佛教圣地——八蚌寺
藏传佛教圣地——隆德寺
藏传佛教圣地——夏炎寺
藏传佛教圣地——德格印经院
藏传佛教圣地——南宗寺
藏传佛教圣地——隆务寺
藏传佛教圣地——孜珠寺
藏传佛教圣地——文成公主庙
藏传佛教圣地——强巴林寺
藏传佛教圣地——科加寺
藏传佛教圣地——桑顶寺
藏传佛教圣地——敏珠林寺
7.藏传佛教中的六字箴言的含义是什么
是藏传密宗佛教的六字真言,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
属于密宗“三密”之一的口密,来源于梵文。这六字真言说的什么意思呢,没人能确切的知道,否则也就不叫咒语了。
但人们相信只要念它,就能除却一切烦恼,具足一切功德,类似于我们中国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样。 藏胞们认为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勤于念经。
因此,不仅老年人把来生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念经上,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于念经。他们除了张口说话、饮食及睡眠外,无论坐卧立行走无不喃喃念经。
在众多经类中,藏胞们念得最多的是常念常新的著名的六字真言:??、嘛、呢、叭、咪、?耍hong)。 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
它包含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心及金刚部心等内容。“??”,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所谓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暇;“?恕北硎尽敖鸶詹啃摹?碓赋删偷囊馑迹?幢匦胍览捣鸬牧α浚?拍艿玫健罢?酢保?删鸵磺校?斩扇松??詈蟠锏匠煞鸬脑竿? 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看作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要循环往复吟诵,才能广积功德,功德圆满,方得解脱。
菟担匮Ъ业淖钚卵芯砍晒衔ف终嫜砸庖胛ء鞍。≡肝夜Φ略猜敕鹑诤希 被褂械牟匮е魅衔ف终嫜宰罴蛄范Ò饨馐褪牵骸昂猛郏*»ê恼浔Γ ? 韩红的唱法对六字真言有所改变,具体意思不是很明确,但是来自六字真言,万变不离其宗是肯定的。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萨迦格言》
“格言体”诗歌是古代藏族作家诗的一个重要流派。这种格言体诗歌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并且把哲理融入到文学之中,在诗歌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阐述人生哲理,这样既能给人以警醒,又不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比如索南扎巴(1478—1554)的《格登格言》、贡唐·丹白准美(1762---1823)的《水树格言》、久·米旁纳杰嘉措(1846—1912)的《国王修身论》等,均是格言诗中的杰出作品。
13世纪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贡噶坚赞(1182---1251)所著的《萨迦格言》被公认为格言体诗歌的代表作,同时它也是开格言体诗歌先河之作。
《萨迦格言》全书皆为四句七言的诗歌,这些诗歌主要表达作者的治国主张、处世原则、人生哲学、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和佛学思想等。由于这种格言体诗歌在当时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学者纷纷群起而效仿,于是藏族作家诗歌中的又一个流派——“格言体”诗歌便逐渐形成。
以萨班·贡噶坚赞为主题的唐卡艺术作品。本图来自网络。
萨迦派四祖贡噶坚赞出生于后藏萨迦地区,乃萨迦旺族之后。他幼年时名叫白登顿珠,后跟随伯父出家,取法名贡噶坚赞。之后又跟从喀切班钦·释迦室利等名师学法,在经过长时间的修学之后,他成为通晓大小五明的博学之人。当时人人都尊称其为萨迦班钦,意思是“萨迦派的大学者”。
1239年,驻扎在西北一带的蒙古族统治者阔端派遣军队攻入西藏,蒙军长驱直入,直到热振寺与杰拉康寺。第二年,蒙古军队才从西藏撤出。1244年,阔端写信给贡噶坚赞,邀请他前往凉州会晤,其实是商议西藏归顺蒙古的相关事宜。贡噶坚赞先让自己的侄子洛卓坚赞(即萨迦五祖八思巴)和恰纳多杰前往凉州,自己则与西藏地区的首领进行联络和协商后,于1246年抵达凉州。与阔端相会谈好条件后,贡噶坚赞两次写信给西藏各地区的僧俗首脑,讲明西藏归顺蒙古后的各种政策,可以说,贡噶坚赞在和谈中促成了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归属关系,从而结束了西藏地区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贡噶坚赞博学多才,有许多著述,后人还编辑整理成为《萨班全集》。这其中包括《能仁教理明释》、《经义嘉言论》、《乐论》、《学者入门论》、《入音明论》、《诗律花束》、《语门摄要》、《因明库藏》等。
作为藏族第一部哲理格言诗集,《萨迦格言》成书于13世纪上半叶,作者贡噶坚赞从一位修行者的角度来观察评论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提出关于待人接物、处世做人、治学治国等等一系列主张,而佛教中的一些基本思想,诸如“乐善好施”、“勇猛精进”、“慈悲众生”、“自他两利”等,自然也蕴含其中。
《萨迦格言》共分九章,包括格言诗四百五十七首。第一章,观察学者品;第二章,观察贤者品:第三章,观察愚者品;第四章,观察贤愚间杂品;第五章,观察恶行品;第六章,观察正确处世方法品;第七章,观察不正确的处世方法品;第八章,观察事物品;第九章,观察教法品。可见,《萨迦格言》的思想内容涵盖了人生与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这诸多内容中,《萨迦格言》尤其强调不断学习新知、增长智慧,赞美好学不倦的精神,批评懒惰懈怠、不学无术的行为;赞美谦虚谨慎、精进踏实的好学之人,批评骄傲自满、自大自负的无知之徒。这些格言诗歌总是在论述中一分为二,既有褒扬、赞美,也树立起一个反面形象,进行批评、贬斥。因此很是富有辩证法的思想。
“愚人以学习为羞耻,
学者以不学为羞耻。
因此学者即使年老,
也为来生学习知识。”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告诉人们,一定要不断努力地吸收新知识,这样才不会落后,才能保持思想的新鲜。好学是一种美德,很多学者一直到老都还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这种人便是我们的榜样。
“学者学习的时候受苦,
若处安乐哪能博今通古。
贪图微小安乐的人,
不可能获得大的幸福。”
不论是做学问,还是要在其他领域有所成就,那注定要走过一条艰难无比的漫长的道路,所以,成功只属于那些有恒心和毅力的人。
学习知识如果不加以实践,那么所学的东西都是无用的。可见,贡噶坚赞虽然强调人们要努力去学习,但更看重实践,他并不赞成人们一味地学习死知识。贡噶坚赞还认为,学习知识就应该既要博学也要精深,而且治学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一点一点积累,这与“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是一个道理。
“学者对所有的格言,
已经知道它十分正确。
但是却不去实行,
那么学会了又有何用?!”
对于谦虚谨慎的人,贡噶坚赞保持着赞美的态度,而对于那些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者,他却提出严厉的批评。
“学问小的人自大傲慢,
学者为人和蔼而自谦;
小溪经常大声喧嚣,
大海何曾常常吵闹!?”
越是有知识、有内涵的人,越是谦虚和蔼;越是没什么学问,反而喧闹聒噪,经常吵闹。作者用小溪和大海来比喻“学问少又自大傲慢者”、“学问广博却和蔼谦虚者”,十分形象而贴切地表述出“学然后知不足”这个道理。
贡噶坚赞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威望,所以在他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下,当时许多青年也踏上了治学之路,藏族社会努力学习知识的良好风气也由此而形成。
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1357---1419)曾写诗对萨班·贡噶坚赞进行歌颂和赞美,他称赞贡噶坚赞是“举世无双的明王护法,遍知一切的文殊菩萨,博通五明的大班智达,就是护佑雪域众生的萨迦巴。”(此处引自宗喀巴大师所作的《宗喀巴全集·诗文搜集·萨班颂》)
阿旺·洛桑嘉措(1617---1682)如此评价贡噶坚赞:“投靠众多学者和得道喇嘛,精习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等大五明和文艺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等小五明。总之,精通一切明处,被称誉为‘萨迦大学者’,美名远扬印度金刚座,经久而长存。藏地习学大小五明,蔚然成风,实靠此师之恩德!” (译自阿旺·洛桑嘉措《西藏王臣史》,民族出版社1958年藏文版,第126页。转引自佟锦华《藏族古典文学》第37页)
【引用文献】
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全集·诗文搜集·萨班颂》
阿旺·洛桑嘉措:《西藏王臣史》
佟锦华:《藏族古典文学》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萨迦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