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名言

时间:2022-05-08 17:3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混沌婴孩 | 评论: 次 | 点击:

老子在名言

1. 老子名言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

2. 孔子和老子的名言

孔子: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孔子哲理名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

3.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5.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9.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个很重要,老子的无为思想)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 老子的名言有哪些

都是名句——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 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 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 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5. 孔子,老子名言 在线等

孔子哲理名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老子在名言

《道德经》32句名言,领略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又名《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约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其中前三十七章为《道》篇,以 “道” 为纲,后四十四章为《德》篇,以 “德” 为纲。《道德经》主要阐述了老子在 “修身” “治国” “用兵” “养生” 等方面的智慧和见解。

《道德经》32句名言,领略老子的智慧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都是从 “有” 这个初始状态而来,而“有” 则是由 “道” 这个无的状态产生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道大道无常的人,说不出什么是大道无常。

能描述出事理的人,却不明白大道是无常的。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合抱的树木,也是从幼苗生长起来的;

九层的高台,也是由一筐筐泥土筑起;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

足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不出门户,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

不望窗外,就能知道天象的规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追求学问,每日都要增长知识,

追求大道,每日都要减损妄念。

减损又减损,以至于符合道之规律。

《道德经》32句名言,领略老子的智慧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为将的人,不轻易诉诸武力;

善于战斗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

善于胜敌的人,不随便与人争斗;

善于用人的人,是因为懂得谦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什么残缺,但作用不会枯竭。

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有什么空虚,但作用不会穷尽。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有什么弯曲,

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有什么笨拙,

最厉害的辩才,好像不善于言辞。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放纵欲望是最大的罪过;

不知满足是最大的灾祸;

贪得无厌是最大的错误。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能承受委屈,才能保全自己,

能够被压弯,才能伸展伸直,

能保持低洼,才能被水充盈,

陈旧才能更新,

少取才能多得,

贪多就会迷惑。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让人信服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言辞不能让人信服。

心地善良的人,不巧辩,喜欢巧辩的人心地不善良。

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喜欢卖弄的人知识不渊博。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有” “无” 相互生成

“难” “易” 相互转化

“长” “短” 相互比较

“高” “下” 相互依存

“音” “声” 相互调和

“前” “后” 相互跟随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那么天下归于善良。

诚信的人,我会相信他;不诚信的人,我也相信他;那么天下归于诚信。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灾祸的旁边,可能就有幸福,

幸福的里面,可能藏着灾祸。

谁知道其中的究竟呢?

没有正确的答案。

《道德经》32句名言,领略老子的智慧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欲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想要合上,一定要先张开;

想要削弱,一定要先加强;

想要废除,一定要先振兴;

想要获取,一定要先给予。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住要善于选择地方,

内心要善于保持深沉,

交往要善于待人宽厚,

言语要善于诚实信用,

从政要善于政治调理,

做事要善于可为而为,

行动要善于选择时机。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和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因为他们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他们才能长久地存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最大的 “善” 莫过于水。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其相争,

处于众人厌恶的地方而不加以抱怨,

所以,水最近接于 “道”。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起脚跟的人,反而站立不稳;

迈开大步的人,反而远行不了;

自逞已见的人,反而不懂事理;

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己;

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

自高自大的人,不是众人之长。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度追求名利必定要花费很大的代价;

过度集聚财富必定会导致惨重的损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懂得知足就不会遭受侮辱,

适可而止就不会招来危险,

这样就可以长久。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万物缤纷,依势而成。

所以,万物无不尊道贵德。

《道德经》32句名言,领略老子的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认识别人,叫做智慧,

了解自己,叫做聪明。

战胜别人,叫做有力,

战胜自己,叫做刚强。

知道满足,叫做富足,

坚持不懈,叫做有志。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然而,万物却没有一个,不是它所作为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光十色,看多了,有失明的危险;

靡靡之音,听多了,有耳聋的风险;

山珍海味,吃多了,会让人倒胃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听了 “道” 的理论,努力实践;

中士听了 “道” 的理论,半信半疑;

下士听了 “道” 的理论,哈哈大笑;

也正因为(下士)大笑,才可以称其为 “道”。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情,常常功败垂成。

所以,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把最后当成和开始一样慎重。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德之人,不去追求形式上的 “德”,所以才 “有德”;

下德之人,只是表现为不离失 “德”,所以才 “无德”。

上德之人,无心作为而无所不为;

下德之人,有心作为而无所作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以被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

可以被命名的名,就不是终极之名。

无名的(大道)混沌状态,是天地的开始;

有名的(天地)初始状态,是万物的根源。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过于锋利,不能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不能长久守住;

富贵骄矜,只会遗留祸患。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稳重是轻率的根源,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轻率能被稳重所控,躁动能被静定所制。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发展起来的,

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之处开始的。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